Resource&Service |Technology Service Cloud Supermarket |
|
![]() |
Home > Resource&Service > Find Technologies |
防治畜禽感染性疾病的中兽药创制与应用 | ![]() |
|
技术简介: 畜禽感染性疾病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发展,有效、低毒、低残留的中兽药产品成为防治畜禽疾病和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研究热点和重点。目前我国中兽药新产品研发水平相对滞后,中兽药产业创新能力亟待提高。针对以上问题,本项目确定了国内引种紫锥菊药材的种属、药材种植基地和最佳采收期,确证药材中含有8种烷基酰胺化合物和6种咖啡酸衍生物;获得了紫锥菊药材的组织结构特征和特征色谱图,建立了显微鉴别和指纹图谱鉴别方法;获得超微粉碎技术制备紫锥菊末和回流提取法制备紫锥菊口服液两种制剂生产工艺的关键技术,并进行了药理、药效、毒理和动物临床应用研究。紫锥菊药材及制剂的研制和产业化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依据君臣佐使配伍原则,利用中药天然活性谱系激活机体免疫和增强抗病的原理,根据卫气营血、三焦辩证理论,结合疾病模型,创制了防治蓝耳病颗粒和口服液、禽流感合剂和口服液、鸡传染性喉气管炎口服液;确证了川明参多糖体内外免疫增强活性和抗新城疫病毒活性,采用超声协助提取等技术提取并明确了白藜芦醇的抗鸭瘟病毒作用机理和免疫增强活性,为抗病毒中兽药产品的创制和产业化提供了关键技术。
明确了中药微囊作用机制,创建了中药微囊防治奶牛乳房炎关键技术;利用逆流色谱技术从中药中提取山姜素、小豆蔻明等高纯度的生物活性物质;采用微电子技术及生物技术,通过多靶点、多层次同步测试与相关分析,建立了中兽药复方筛选动物疾病模型,创建了止痢颗粒剂和治疗家禽大肠杆菌病颗粒剂的中兽药制剂关键技术。中药微囊佐剂技术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项目实现了中兽药防治畜禽感染性疾病作用机理及中兽药新产品开发的技术突破,有效减少了畜牧业中抗生素使用,为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得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 |
||
中国Modern agriculture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兽医微生物种质资源鉴定与技术 | ![]() |
|
技术简介: 本成果总体达到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在兽医微生物菌毒种资源规范性描述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兽医微生物菌毒种资源的筛选和创新性应用等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本成果于 2009 年获得成果鉴定证书,获得 2010 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本成果分离鉴定了具有平台资源号的 280 株细菌。其中,大肠杆菌 80 株,金黄色葡萄球菌 30 株,猪链球菌 50 株,鸡伤寒沙门氏菌 103 株,特殊菌株 17株。分离鉴定了 186 株病毒,其中 NDV 60 株,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50 株,犬瘟热病毒 3 株,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10 株,猪流感病毒 3 株,禽流感病毒 20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20 株,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 20 株。对分离、收集和整理以前所保藏的菌毒种等方式获得的33种3444株菌毒种进行标准化整理整合,完成了相应菌毒种种资源数据信息(包括个性信息和共性信息)的采集、录入、上报,完成 280 幅图像信息采集、整理、上报,完成 101 株菌(毒)种资源16SrRNA或病毒资源部分核酸序列的测定、上报。并向国家兽医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国家兽医微生物标准菌种保藏库上交了 1621 株菌(毒)种,实现了兽医微生物菌毒种资源的信息及实物共享。起草了“布鲁氏杆菌菌种资源描述规范”和“牛结核杆菌资源检测技术规程”,验证完善了“结核杆菌菌种资源检测技术规程及试点应用”等 9 个兽医微生物资源检测技术规程。制定了“犬瘟热诊断技术”的国家标准。对分离的部分菌毒株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为相关单位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优良菌毒种。 |
||
中国Modern agriculture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猪主要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与混合感染综合防治技术 | ![]() |
|
技术简介: 我国养猪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但仍存在疾病预防与预报机制不健全、猪病诊断和防治水平较低、诊疗设施简陋、诊断技术落后和技术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疾病误诊、不合理用药和免疫失败等现象在猪场还时常出现,致使有些猪病反复暴发和持续流行,进一步加大了经济损失。本项目针对以上问题对全国主要猪病进行流行病学动态监测调查,特别是针对猪繁殖障碍疾病、猪圆环病毒2型、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群流行性腹泻疾病等,了解我国猪病的流行特征,为猪场疾病的爆发提供合理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同时,分离鉴定了1621株主要传染病病原菌(毒)株,形成了毒种库和基因库,并进行了标准化整理,获得微生物种质资源平台编号,为生产和科研提供背景清晰的种毒株;广泛筛选效价高、抗原性好的菌毒株作为种毒,获得副猪嗜血杆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猪细小病毒YBF01 株等抗原性优异的种毒毒株。建立了猪瘟病毒野毒株和兔化弱毒疫苗株RT-PCR-RFLP鉴别检测方法,建立了猪蓝耳病病毒通用RT-PCR检测方法,猪圆环病毒2型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PRRSV和PCV2二重PCR检测方法,猪瘟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主要结构蛋白基因半定量RT-PCR方法等8种检测技术,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攻克了毒种选育、病毒浓缩、耐热冻干保护、病毒繁殖等12项疫苗研制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相关研究成果达到同类研究的国际领先水平,获得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 |
||
中国Modern agriculture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猪禽流感疫苗大规模生产及诊断关键技术 | ![]() |
|
技术简介: 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养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猪流感和禽流感的发生和流行亦变得日益复杂,给养殖业带来巨大威胁。猪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可以成为人流感新病毒的基因来源,禽流感病毒还可以直接感染人,因此,防制猪禽流感还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本项目首次对MDCK细胞进行改造,增加了唾液酸半乳糖α2,3受体丰度,建立了稳定的传代细胞株(MDCK-α2,3株),使其更好的适应禽流感病毒的增殖,提高了抗原效价。首次采用新型聚酯纤维纸片载体的激流式灌注生物反应器650L和微载体的生物反应器130L的生产体系大规模生产MDCK-α2,3株细胞,突破制约细胞大规模生产的关键瓶颈技术。建立了猪流感病毒通用型及H1/ H3特异性核酸检测方法。对我国部分养猪场猪流感进行了血清学调查,并对猪流感病原进行了分离鉴定,分离出2株H1型、1株H3型猪流感病毒。建立了猪流感病毒通用型RT-PCR方法,H1/ H3特异性RT-PCR方法,可用于临床上猪流感病毒的检测。青岛农业大学被批准成为国家猪流感定点检测实验室。通过分子克隆技术,对动物流感病毒分离株HA、NA、M等基因的部分序列进行了克隆和测序,获得了当前流行毒株的基因信息。项目主要成果经专家鉴定委员会鉴定,认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
中国Modern agriculture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生猪智能化养殖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 | ![]() |
|
技术简介: 本项目以打造“智能、创新、绿色、生态”的现代智慧畜牧业为核心理念,针对当前我国畜牧业提质增效的发展需求,建立了“互联网+”智慧畜牧云平台,面向行业提供养殖、防疫、检疫、屠宰、流通、分销、无害化处理、畜产品安全、重大疫病预警等在线信息服务,实现畜牧业的资源整合、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开展了生猪智能化养殖环境控制综合技术集成与应用研究,集成了猪舍环境控制智能化设备,实现了对猪舍多个监测点的温度、湿度和光照度信息的融合,提高了猪舍环境检测的智能化和准确度;建立了ULAir正压精准送风系统,确保舍内温湿度控制精细,无明显风速体感,同时兼顾节能效果,降低养殖成本。研制了监测系统及可穿戴设备(耳标),建立了基于体温、脉搏等生物学指标与疾病及发情等健康高效生产指标的相关性技术评价体系;基于机器视觉,应用物联网、视频技术等,建立了全景视频监控系统;设计全密闭保温猪舍,制定了智慧牧场方案;通过探究不同品种、不同阶段母猪的饮食习惯、饮食曲线,开发了母猪智能化精准饲喂系统,实现整个饲喂过程完全自动化。研发了适用于当前楼房养殖模式的IB2S智能楼房养殖系统,利用多点自调整,多点自适应,多点自优化技术解决了楼房养殖中的环控通风这一难题,实现了多单元、多品种的精密通风、精准及时,同时更加节能增效,为楼房立体养殖提供技术保障。构建了基于猪群异常动态智能识别的控制系统,实现了对猪群水料消耗、体温、活跃度和异常行为的分析和预警,协助猪场管理者实时监测猪群健康状态,提高疫病监测和预警水平。建立了猪场智能洗消中心(烘干中心)管理系统,实现了洗消烘干装置可以识别人员、车辆,并根据预先设置的进行智能化洗消烘干操作。构建了生猪生产全过程生物安全智能化管理体系,重点对进出猪场车辆、人员、物资进行智能识别、自动控制、异常告警应用,及时掌握异常信息并做出反应,避免潜在风险的发生。 |
||
中国Modern agriculture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青农金贝”扇贝新品种 | ![]() |
|
技术简介: 扇贝“青农金贝”是青岛农业大学贝类育种团队从紫扇贝与海湾扇贝杂交一代中经多代选育获得的杂交扇贝新品种,2019 年获得国家水产新品种证书(品种登记号:GS-01-009-2018)。
贝壳扇形,养殖当年平均壳长约 60.1±2.6mm,壳长/壳高比为 1.07±0.03,壳宽/壳高比为 0.43±0.02;壳较薄,壳色为金黄色,左、右壳较突出,壳表放射肋17-18 条,肋较宽而高起,肋上无棘;生长纹较明显,中顶;前耳大,后耳小。外套膜上有触手和外套眼,鳃瓣状,闭壳肌、外套膜和鳃等组织均呈金黄色且前后闭壳肌融合,性腺位于腹缘,分为明显的精区和卵区,精区成熟时为乳白色,卵区成熟时为橘红色,肠粗壮。与白色闭壳肌相比,富含 2 种特有的类胡萝卜素扇贝醇酮和扇贝黄素,其脂肪含量显著低于白色闭壳肌扇贝,不饱和脂肪酸比例高于白色闭壳肌扇贝,且脑磷脂含量显著高于白色闭壳肌扇贝,食用价值和保健作用高,是一种具有巨大市场价值的扇贝。作为新选育出来的高端扇贝新品种,目前主要在莱州部分海域养殖。 |
||
中国Modern agriculture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青农 2 号”扇贝新品种 | ![]() |
|
技术简介: 扇贝“青农 2 号”是青岛农业大学贝类育种团队从紫扇贝与海湾扇贝杂交一
代中经多代选育获得的杂交扇贝新品种,2018 年获得国家水产新品种证书(品
种登记号:GS-02-003-2017)。贝壳扇形,壳长/壳高比为 1.06±0.02,壳宽/壳高比为 0.45±0.03;壳较薄,壳色呈黑色,左、右壳较突出,壳表放射肋 17-20 条,肋较宽而高起,肋上无棘;生长纹较明显,中顶;前耳大,后耳小。外套膜上有触手和外套眼,鳃瓣状,闭壳肌发达且前后闭壳肌融合,性腺位于腹缘,分为明显的精区和卵区,精区成熟时为乳白色,卵区成熟时为橘红色,肠粗壮。
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普通海湾扇贝相比,“青农 2 号”收获时与海湾扇贝相比壳高平均提高约 16.6%,壳长平均提高约 16.1%,壳宽平均提高约 11.3%,体重平均提高约 45.4%,柱重平均提高约 75.7%。目前已成为我国北方主要的养殖品种之一。 |
||
中国Modern agriculture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渤海红”杂交扇贝新品种 | ![]() |
|
技术简介: 扇贝“渤海红”是青岛农业大学贝类育种团队从紫扇贝与海湾扇贝杂交一代中经多代选育获得的杂交扇贝新品种,2016 年获得国家水产新品种证书(品种登记号:GS-01-003-2015)。该 品 种 贝 壳 扇 形 , 壳 长 / 壳 高 比 为1.06±0.03,壳宽/壳高比为 0.41±0.02;壳较薄,壳色呈紫红色,左、右壳较突出,壳表放射肋17-18 条,肋较宽而高起,肋上无棘;生长纹较明显,中顶;前耳大,后耳小。外套膜上有触手和外套眼,鳃瓣状,闭壳肌发达且前后闭壳肌融合,性腺位于腹缘,分为明显的精区和卵区,精区成熟时为乳白色,卵区成熟时为橘红色,肠粗壮。
“渤海红”扇贝收获时与海湾扇贝相比壳高平均提高 18.5%,壳长平均提高约19.8%,壳宽平均提高约 10.2%,体重平均提高 38%以上,柱重平均提高 50%以上,温度适应范围 0-29.3℃,适宜在我国黄渤海海域养殖,目前已成为我国北方主要的养殖品种之一。 |
||
中国Modern agriculture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长根菇 8 号”(黑皮鸡枞)食用菌新品种 | ![]() |
|
技术简介: 长根菇 8 号是通过单双杂交技术获得的新品种,该品种属于高温品种,具有菌丝生长快、出菇整齐、一级菇比例大、产量高、抗木霉能力强、菇体黑、菇肉洁白、含具有降血压能力的活性成分小奥德蘑酮最高,生物学效率 50-70%,适宜一年四季栽培 |
||
中国Modern agriculture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青农 3 号”茶树新品种 | ![]() |
|
技术简介: 品种来源:从黄山群体种自然杂交后代选择变异单株,经系统育种方法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茶。灌木,树姿半开张,小叶种,叶片长椭圆形,生长势较旺盛,发芽期较早,春茶一芽两叶水浸出物含量 42.33%,氨基酸含量 3.19%,咖啡碱含量 1.83%,茶多酚含量26.5%,适制绿茶或红绿茶兼制品种。嫩栗香、鲜醇。高抗茶炭疽病、云纹叶枯病,中抗小绿叶蝉。抗寒性较强,抗旱性较强。第 1生长周期亩产 160 千克,比对照瑞雪增产 10%;第 2 生长周期亩产 240 千克,比对照瑞雪增产 20%。
栽培技术要点:1.园区宜选择生态环境完善、排水良好的背风向阳山坡或丘陵地,土壤呈酸性或微酸性,pH 值在 4.5~6.0,土层深 80 厘米以上,以疏松肥沃的沙壤土为好。2.栽植时间一般在清明前后,无冻土层为宜,双行密植栽培,每亩保苗 5500 株左右,带土栽植,使根系舒展,覆土踏实,行间覆草或遮阴。3. 一年施肥 4~5 次,基肥以有机肥为主,结合中微量元素及生物菌肥在根冠正下方挖深 30 厘米,宽 20~30 厘米沟施入,生长季节结合浇水追施复合肥或叶面肥。4.冬季防护主要以蓬面覆草、行间铺草为主,有条件地区可进行大棚覆盖,加强防护林与生态林建设,提高茶园越冬防护性能。
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适宜在山东中、南及沿海地区春、秋季种植。
注意事项:注意早春防控绿盲蝽。 |
||
中国Modern agriculture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中文
/ENG
/P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