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
  • ENG

    /
  • PYC

    /

Resource&Service |

Technology Service Cloud Supermarket
Home > Resource&Service > Find Technologies
Country/Region
Industry field
Service type
Search
工业烟气多重净化处理过滤式静电除尘技术研究
技术简介: 工业窑炉废气除尘器形式主要有电除尘器、布袋除尘器及近年来开发的电袋复合除尘器技术及设备。由于传统的静电除尘器对烟气中粉尘的性质敏感,难以收集细微的粉尘颗粒和比电阻高的颗粒导致除尘效率难以满足越来越严格的环保要求。而袋式除尘器和电袋复合除尘器运行稳定,收尘效率较高,但是运行阻力大,系统能耗高。并且每运行3年左右就要全面更新滤袋,对于用户来说,这是一笔昂贵的运行费用。我公司针对这一现状,进行了多重净化处理过滤式静电除尘技术的开发,该技术既能满足粉尘的低排放,又能大幅度的降低PM2.5、且操作简单,运行维护费用低,节能效果显著。
中国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技术成果
工业烟气多重净化处理过滤式静电除尘技术研究
技术简介: 该技术围绕提高静电除尘器的收尘效率,拓宽应用范围,提高除尘性能的稳定性,减少因粉尘比电阻变化引起的除尘效率波动,并改进工业窑炉烟气治理的工艺,最终实现烟气治理系统的节能减排。 过滤式静电除尘打破了传统的静电除尘技术的单一收尘原理,结合了粉尘静电吸附和碰撞拦截过滤机理机理,采用普通电场+过滤式电场的结构形式,改变常规电除尘器烟气直通式极板通道,为"传统的直通通式+过滤式”,在电场通道间在末端设计有"烟气封堵导流”装置 ,使气流最终穿过网状阳极板,对粉尘进行拦截收集,提高粉尘的捕集效率。 本项目从提高电场区稳定性、可靠性入手,创新工艺布置,开发粉尘预荷电、导电滤槽高效集尘技术、精细式过滤除尘技术,提高电区除尘效率,使两种除尘机理实现有机结合,可实现以下技术指标:a.创新产品与传统产品相比系统阻力≤400Pa,比超低排放的袋式除尘1200Pa降低800Pa,节能2/3,性价比提20%。b.出口粉尘浓度≤10mgNm。
中国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技术成果
工业污水厂超净排放深度处理研究
技术简介: 该技术是利用西安交通大学开发的新型吸附环保材料——钛基吸附剂,进行工业污水深度处理的新技术。目前已拥有多项发明专利,属国内外首创的工业污水深度处理核心技术。现已相继完成小试、中试放大和应用工程示范。钛基吸附剂是主要用于污水深度处理的新型吸附环保材料,可广泛用于印染、焦化、化工、养殖、发酵等难处理废水的脱色、脱COD、脱磷及除重金属工艺,也可用于河湖水快速提标。该技术特别适用于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以及焦化、印染等企业废水达标排放与中水回用的要求。可以高效低成本的将已经经过前级处理后的工业污水的COD由100~200mg/L降至50mg/L以下,或进一步降低至30mg/L;色度由100倍降至10倍以下,TP降至0.5mg/L以下,经过深度处理后的出水水质达到国家一级A及至更高排放标准。吨水设备投资及处理成本比现有常用处理技术低20%~40%。
中国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技术成果
高硬度压裂废液处理工艺研究
技术简介: 本项目针对我国部分地区油气田产生的高硬度压裂废液难以达标排放的关键问题展开研究,解决油气田开采所带来的环境问题。    通过对多批次高硬度压裂废液的检测,全面分析水质特点,根据水质特点制定处理工艺并研发得到一体化处理设备。经油田现场应用试验证明,该处理设备可在不破坏压裂废水中有效处理成分(胍胶)的前提下,选择性的去除压裂废液高硬度,处理后的废水达到油田回注标准。    该一体化设备的研发及应用,大大提高了企业在油田服务行业的竞争地位,解决了油(气)田开采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及经济压力。以延长油田为例,该企业服务区块每年产生压裂废液约270万吨,目前该类废水处理成本及油田用水成本总共约90元/吨,而使用该一体化设备进行处理,处理成本约为40元/吨,节约废水处理成本同时达到回注标准,每吨节约成本50元,产生经济效益约为1.35亿/年。随着工艺改进及优化,覆盖油田更广,将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中国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技术成果
高性能氧化铁复合物超级电容器的研发
技术简介: 超级电容器作为一种储能材料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市场,但是其性能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本项目在前期研发的基础上,选择价格便宜的氧化铁作为主要的电容器材料,对其与导电聚合物进行复合,随后进行小试生产研发,使小试规模的样品性能接近实验室制备的水平。 本项目成果应用领域较为广泛。如电动汽车、手机、电脑等各类电子产品等领域。 在现阶段内,国家政策导向依然是推动超级电容器行业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未来能源与环保政策的带动下,新能源及节能汽车(特别是大中型客车)、风电行业等将成为大容量超级电容器的应用市场。由于电容器技术具有无污染、效率高的明显优势,因此,符合当下发展绿色能源的主流趋势,预计电容器行业将成为未来能源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
中国New energy and energy conservation技术成果
高性能热电材料快速制备与高效器件集成制造新技术及应用
技术简介: 热电材料是可以实现热能和电能直接相互转换的清洁能源材料,是太阳能全光谱高效发电和工业余热热电发电等前瞻性、战略性新能源及节能技术的关键材料,其转换效率由材料热电性能优值ZT决定。利用热电材料对约占太阳能42%、对晶硅光伏电池是废热的红外光进行热电转换,结合光电材料对紫外-可见光进行光电转换,建立太阳能热电-光电复合发电新模式,可开辟太阳能全光谱高效发电的新途径。我国每年排放工业废热超过十万亿千瓦时,约占我国能源消耗总量的50%,其中约60%的废热是温度在200~500℃的低密度分布式余热、尚未有效利用,非常适合用热电材料进行直接热电转换回收利用。但高性能热电材料及器件技术发展十分缓慢,成为制约这些重要新能源及节能技术发展的重大瓶颈。传统技术制备的热电材料ZT值很低、只有0.8~1.0,制备周期长达2~10天,器件效率只有3~4 %,中温无铅热电器件是空白,高性能热电材料的快速制备和高效热电器件的集成制造是国际性难题。美国能源部到2015年的热电材料研究目标是规模化制备的材料ZT值达到1.5、器件效率达到10%。 本项目取得了如下创新成果: 1、发明了熔体旋甩集成放电等离子体烧结(MS-SPS)的热电材料快速非平衡制备新技术,获得了低温和中温两大类10余种高性能热电材料,热电性能提高30~50%,制备周期缩短80%以上,解决了高性能热电材料高效制备国际性难题。批量制备的Bi2Te3低温材料ZT值达1.56,CoSb3中温材料ZT值达1.50。2、发明了中温热电器件新型电极与结合技术,解决了制约中温器件发展的界面热稳定性低的难题;发明了中、低温热电器件π型互联及封装一体化集成技术,在国际上率先形成商品化制造中温无铅热电器件能力。CoSb3器件效率达8.1%、填补了中温无铅热电器件国际空白,Bi2Te3/CoSb3级联器件效率达10.1%。 3、发明了太阳能热电-光电复合发电系统的优化设计方法和集成技术,建立了太阳能红外光热电发电和紫外-可见光光伏发电的复合发电新模式,解决了高倍聚光条件下巨大热负荷引起的光伏电池性能劣化的难题。研制出国际首台5kW太阳能复合发电系统,其发电效率由晶硅光伏系统的约16%提高到21.8%。项目整体技术已实现产业化,近3年制备的高性能热电材料达6.15吨、热电致冷和发电系统新产品累计增加销售收入4.83亿元、利润1.07亿元。太阳能热电-光电复合发电新技术已列入863计划,应用于在青海建设100 kW、1000倍聚光太阳能热电-光电复合发电系统。项目首创的MS-SPS技术被美国能源部列为高性能热电材料关键制备技术,获国际热电学会Goldsmid奖2项。项目发明成果为我国重要新能源及节能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关键材料支撑,促进了我国热电应用领域的技术进步,开辟了太阳能全光谱高效发电利用的新方向,同时提升了我国热电科学技术的核心竟争力和国际影响。项目成果已获2013年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0项,发表国际期刊论文25篇。
中国New energy and energy conservation技术成果
高性能镍钴铝三元正极材料关键技术
技术简介: 该成果通过控制镍钴铝(NCA)正极材料的生产工艺和装备等来提高镍钴铝(NCA)正极材料质量(产品中镍的化合态、粒度、形貌及分散性等),该工艺通过在不同阶段对原料或中间体的有效处理,成功地解决金属元素化学计量比难以控制、粒子团聚严重、结构稳定性差、颗粒形貌不规则和电化学性能不稳定以及克容量低等瓶颈问题。形成规模化能力的镍钴铝(NCA)正极材料生产线。
中国New energy and energy conservation技术成果
高性能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业化
技术简介: 磷酸铁锂LiFePO4为橄榄石型(Olivine) 结构,理论容量170mAh/g,实际容量可达160 mAh/g,由于其具有热稳定性高、安全性好,比容量高、循环寿命长、原料来源广、环境友好等特点,成为动力型和储能型锂离子电池理想的正极材料。 目前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批量化生产技术掌握在少数几家企业。全球磷酸铁锂市场主要由美国Valence,加拿大Phostech,台湾台塑长园和立凯电能以及中国斯特兰、北大先行等企业把持。
中国New energy and energy conservation技术成果
高性能船用低碳铬氮合金材料的开发
技术简介: 船用材料主要指船体与水体直接接触的材料,通常由合金材料制成;另外由于船体处于易腐蚀环境中,因此还要在合金材料表面进行特殊处理,防止腐蚀。对结构强度要求较高的船用材料,通常为优质碳素钢和优质低合金材料,要求其有一定的强度、韧性和一定的耐低温及耐腐蚀性能,并要求有较好的焊接性能。 (1)本项目采用独特的配方成分设计,提高船用合金材料的抗氧化、抗热疲劳性能。本项目船用合金材料选择更高铬含量,以期获得更高的淬透性,同时通过降低C含量,添加N, Mo, V, Nb, Ti来抑止M23C6型碳化物的析出和聚集长大,以期获得较佳的热强性。通过配方成分设计等手段开发出的船用合金材料,铬含量为10%时,冲击韧性最高,抗热疲劳性最好,淬火组织为全马氏体。钢中加入0.06~0.1%的氮,改善了晶界碳化物的形态及分布,提高了冲击韧性和抗热疲劳性。本项目通过研究Mo,V,W, Ni,Si的含量合金材料组织与性能的影响规律及作用机制,确定Mo,V,W,Ni,Si在材料中的最佳含量,并研究材料的组织与性能。在船用低碳铬氮合金材料开发过程中,首先选择Mo,V,W,Ni,Si为合金材料的含量来研究C,N,Cr的影响规律,在确定材料的C,N,Cr后,再通过试验筛选Mo,V,W,Ni在材料的最佳含量。 (2)本项目采用稀土复合变质技术,解决材料制备过程中塑形难题,提高材料性能。稀土复合变质能细化晶粒,并且随着稀土量的增加,细化效果明显。加入适量的稀土复合变质后,夹杂物数量明显减少,夹杂物趋于球化并均匀地分布在钢中,形态和分布得到了改善。向合金中加入稀土进行复合变质,能促进贝氏体、奥氏体和位错亚结构的形成,细化马氏体板条。当残留稀土含量为0. 02%时,合金材料的硬度、强度变化不大,断裂韧性和疲劳裂纹扩展门槛值有所提高,冲击韧性、延伸率、断面收缩率提高近一倍,抗热疲劳性能提高。 (3)本项目采用的真空处理技术内容包括真空高压气冷淬火技术和真空渗氮技术。真空高压气冷淬火用途是材料的淬火和回火,合金材料的固溶、时效,离子渗碳和碳氮共渗,以及真空烧结,钎焊后的冷却和淬火。用6×105Pa高压氮气冷却淬火时、被冷却的负载只能是松散型的,高速钢可淬透至70~100mm。用10×105Pa高压氮气冷却淬火时,被冷却负载可以是密集型的,比6×105Pa冷却时负载密度提高约30%~40%。用20×105Pa超高压氮气或氦气和氮气的混合气冷却淬火时,被冷却负载是密集的并可捆绑在一起,其密度较6×105Pa氮气冷却时提高80%~150%。真空渗氛时,将真空炉排气至较高真空度0.133Pa后,将工件升至530~560℃,同时送入氨气或NH3+CXHY+N20复合气体,并对各种气体的送入量进行精确控制,炉压控制在0.667Pa,低压状态能加快工件表面的气体交换,活跃的N元素来自化学反应及NH3,保温3~5h后,用炉内惰性气体进行快速冷却。 技术指标:1)48h盐雾试验基体腐蚀:<0.1% 2) 48h盐雾试验覆盖层腐蚀:<0.1% 3)拉伸强度:>250MPa4)硬度:600~1500HV 目前项目研究内容已经达到生产、推广阶段,研制的高性能低碳铬氮合金船用侧板产品性能良好,其性能及性价比较国内外产品具有一定优势。
中国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技术成果
高效率直流电源模块
技术简介: 高效率直流电源模块主要是应用在电信基站、航空航天等领域的直流电源。电源输入端为单相及三相交流市电,输出为低压直流电压及大直流电流。电源直流变换电路结构采用了谐振隔离型电路拓扑及交错、同步等技术使模块的效率有了较大的提高,并且输入整流采用了数字控制技术,提高了性能,使系统控制方式更加灵活。该技术符合国家节能政策,可以降低能耗,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性能指标:1.输入三相380V交流电压(单相220V交流电压),输出24V、48V、54V直流电压及50A~100A直流电流;2.整机最大效率93%。PF为0.99。特点:采用谐振电路、交错、同步及数字控制技术,使模块效率有了较大提高。适用范围:适用于电信基站、激光器电源、LED驱动电源、及其他需要直流电流的场合。
中国New energy and energy conservation技术成果

分享到各大社区

  • 中文

    /
  • ENG

    /
  • PYC

    /
WeChat Official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