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ervice |Technology Service Cloud Supermarket |
|
![]() |
Home > Resource&Service > Find Technologies |
绿色智慧道路能源管理控制系统 | ![]() |
|
技术简介: 光伏+道路的场景应用是绿色智慧道路的研究方向之一。常州时创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提出的绿色智慧道路是指集成道路上方光伏发电、储能、充电站、换电站、国家电网相关模块,通过针对性的能源管理系统,高效的利用绿色能源,为溧阳当地的双碳目标、绿色能源发展贡献力量。当前光、储、充电网的能源结合,存在多次的直流、交流转化,负载的不稳定性也对电网造成了有些冲击。大规模使用会更加明显。所以,减少直流交流的转换损耗以及实现源荷两侧友好交互,是今后能源控制的关键之一。能量路由器是在电力电子变压器拓扑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电能变换装置,可以实现不同能源载体的输入、输出、转换、存储,实现不同能源形式的互联互补、生产与消费环节的有机贯通,实现不同特征能源流的融合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针对以上问题,需要合作开发可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与输出电能质量的一体也就是上面提到的能量路由器。
关键技术指标:
适合光伏装机量大于200KW以上,同时整套成本控制在8万元以下的能量路由器。 |
||
中国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技术需求一起共享 |
新一代高效大开口槽式聚光集热器设计与研发 | ![]() |
|
技术简介: (1)新一代高效大开口槽式聚光集热器设计理论研究。研究通过结构优化提高太阳能热转换效率的物理机制,形成国产大开口槽式集热器的设计雏形。
(2)大开口槽式聚光集热器设计的系统方法与流程研究。通过包括概念设计、初步设计、荷载计算、强度校核、优化设计、实验验证等关键环节在内的系统方法,建立一套完整的槽式集热器设计方法并形成相关设计标准或规范。
(3)大开口槽式集热器风压分布规律及流场特性研究。总结归纳出单列及多列抛物面型构筑物的风荷载体型系数变化规律,并研究行列间距、垂直高度、排布方式等条件变化时集热器上的风荷载变化情况。
(4)大开口槽式聚光集热器风洞实验研究。分析研究缩尺集热器模型在风洞试验中的实际荷载分布规律,提出采用仿真结果指导后续集热器设计时应遵循的设计原则和注意事项。
(5)多工况下大开口槽式集热器结构的优化设计研究。在分析槽式集热器常用工程结构和研究结构多目标优化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多工况下的槽式集热器结构的多目标优化数学模型,在以上基础上,研发出一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以及市场竞争力的新一代大开口槽式集热器 |
||
中国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技术需求一起共享 |
高效节能电池回收关键技术及装备 | ![]() |
|
技术简介: 目前,废旧动力电池破碎分选仍存在诸多技术难点,严重制约了电池回收效率,针对各项技术难点,公司决定投入研发,开发废旧动力电池破碎分选阶段的新技术新装置,提升公司在回收利用领域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为相关产业进步和绿色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1)带电破碎技术。
(2)电解液热解技术。
(3)电池极粉剥离和铜铝选择性回收技术。
关键技术指标:
(1)开发带电破碎技术,破碎效率>400 kg/小时,具备3种以上类型电池
兼容能力;
(2)开发低温热解技术,热解温度≤350℃,氧含量≤0.5%,能耗对比同类热解技术降低30%;
(3)解离物料归集率>99%,极粉回收率>98%,金属粉末综合回收率 >99%;
(4)开发废旧动力电池高效破碎回收试验装置中试装备1套 |
||
中国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技术需求一起共享 |
ShadeMe全天候恒光控制解决方案 | ![]() |
|
技术简介: 本项目以吴宇杰博士与瑞士科学院院士Jean-Louis Scartezzini 教授共同研究的成果为基础,历经7年的研发和积累,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型ShadeMe全天候光控制管理系统,科学利用太阳光提高自然采光舒适度,有效地减少商业楼宇照明、制热和制冷的能耗。具有安装简易,即插即用,实时防眩光和实现健康照明等优点。适用于住宅和写字楼,航站楼,酒店,学校,医院和商业综合体等公共楼宇。目前该产品已和欧洲遮阳制造商Griesser和HELLA合作,在瑞士小规模销售;并在国内和深圳惠莱遮阳和无锡利日遮阳建立合作,承接自动遮阳项目的安装。未来我们也将开发可用于邮轮,汽车,和火车等移动环境的光管理控制器。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实现对不同用户群体的个性化调整。
关键技术指标:
(1)节能效率提升25%以上
(2)控制器可群控30+台窗帘电机。 |
||
中国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技术需求一起共享 |
水浴式电加热装置项目 | ![]() |
|
技术简介: 现在需要与科研院所加大合作,由科研院所指导或辅助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提高本公司的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目前有个水浴式电加热装置的项目,在已有技术中,电加热器采用强迫对流的方式对气体或液体进行加热,或通过给金属发热体通电加热。这些方式都存在换热不均匀,介质换热效率不高,温度控制精度不高等问题,急需技术创新。 |
||
中国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技术需求一起共享 |
脱硫废水浓液蒸发技术 | ![]() |
|
技术简介: 电厂废水脱硫工艺采用的是湿法脱硫,产生出大量的废水,这些废水含有大量的重金属离子,直接外排会造成新的污染,因此必须对废水进行处理,达到合格标准。
关键技术指标:
提高脱硫废水浓液蒸发技术的废水利用率,可以实现脱硫废水处理无废气无废水、无废弃固体排放的真正零排放。 |
||
中国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技术需求一起共享 |
大气颗粒物组分激光雷达研制 | ![]() |
|
技术简介: 随着大气污染攻坚工作进行深水区及大型自然灾害的常态化发生,能够进行大气组分立体分布精细化监测,实现对大气组分微物理化学过程进行实时解析的大气颗粒物组分激光雷达相关技术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热点。研发目标研发多偏振激光发射、接收及解析系统核心器部件,成功研制大气颗粒物组分激光雷达。
关键技术指标:
(1)时间分辨率:1-10min(可调)
(2)空间分辨率:7.5m及其倍数可调,
(3)偏振态发射系统:4种偏振态激光输出
(4)多偏振态检测:颗粒物组分回波信号水平、垂直、45°线偏振和圆偏振态检测。 |
||
中国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技术需求一起共享 |
基于激光雷达导航的空气净化型多功能清洁机器人的关键技术 | ![]() |
|
技术简介: 本项目旨在搭建一套以基于激光雷达空气净化导航清洁机器人为基础,配合外围环境传感净化单元实现可自主进行多点巡检并进行空气净化、病毒控制和地面清洁的多功能清洁机器人,满足工业、商用场景和规模化养殖环境深度净化需要。
项目主要内容
(1)构建基于激光雷达自适应路径规划技术的多传感器环境信息采集、无线通讯单元和信号控制系统
(2)研究高效空气净化清毒纳米材料和净化模块,实现消除异味、抗菌防霉、除静电防灰尘等功能。
(3)设计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远程通讯方案,实现净化机器人的实现洗拖扫和净化功能的一体化和远程实时控制。
关键技术指标:
(1)开发出清洁机器人净化消毒模块,并完成产品中试试验
(2)完成基于激光雷达自适应路径规划的多功能清洁机器人设计。 |
||
中国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技术需求一起共享 |
一种多节点的大气中碳浓度监测系统 | ![]() |
|
技术简介: (1)建设一个多节点的环境质量保障指挥平台,全面提升会商研判、指挥调度、污染源排放动态评估、应急响应能力。(2)依托生态环境大脑,建立一网感知、一屏统览、一键调度、一体闭环的环境质量保障指挥体系。
(3)提升大气污染精准管控能力。依托信息化平台数字化应用,建设涵盖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监控、大气污染源清单、集成指挥调度、环境空气质量预测预报、大气污染源排放动态评估等功能。建立问题智能发现及时处置、结果反馈、评估优化的闭环管理机制,实现大气污染源的精准排查和管控。
关键技术指标:
(1)构建碳浓度监测预报及管控技术体系,构建数值预报和 AI预报“双引擎”预报模块,接入高分辨率污染反演排放清单。
(2)双效应同化--气象四维变分同化、GSI多源数据融合同化、循环滚动同化技术。
(3)动态反演清单优化--大气化学输送模式、三维同化模块、集合卡尔曼滤波同化。
(4)模式化学机制优化--改进化学机制、耦合/SVOCs 模拟。 |
||
中国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技术需求一起共享 |
面向碳中和的健康人居微储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 ![]() |
|
技术简介: (1)解决目前太阳能电池的转化率低、使用寿命短、电量存储困难等问题拟通过改变太阳能发电组件结构,实现光伏建筑一体化,并利用智能感控终端提高发电量,同时将储能系统应用于微电网中,改善用户用电质量、降低电能损耗。
(2)基于微储能系统的健康人居自适应控制技术,拟采用多类型感控终端通过研究多环境传感器信息融合舒适度算法等,实现对室内空间环境的自适应控制,同时为减小节点能量的开销,对网络节点运行进行优化调度,并实现QoS 保障下室内空间的多元感知网络分布式消息投递、查询与存储(3)通过基于多维度“拥塞状态预测”和跨层的”拥塞缓解与控制”两阶段策略基于磁耦合谐振的终端能量收集技术、合理高效的无线能量补给调度技术基于泛在化IPv6编址技术的多类型协议转换机制和协议精简技术,解决上述问题,实现技术优化。
关键技术指标:
(1)光伏组件光电转换效率>22.4%;
(2)光伏组件衰减率≤0.1%;
(3)标准户型每年降低节约电能>1200Kwh,降低碳排放量>1.1吨;(4)节点和网关之间的通信距离(空旷距离)>1公里,单个网关接入节点数≥100 个;
(5)实现碳排放轨迹精准定位,准确率达到 90%。 |
||
中国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技术需求一起共享 |
中文
/ENG
/P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