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
  • ENG

    /
  • PYC

    /

Resource&Service |

Technology Service Cloud Supermarket
Home > Resource&Service > Find Technologies
Country/Region
Industry field
Service type
Search
一种心内科双重呼吸装置
技术简介: 操作简单,大大提高呼吸装置的实用性,避免当患者需要大量的氧气而氧气不足,从而给患者带来不利影响,对于一些其他紧急情况,可将鼻夹夹与患者鼻处,即可为患者做人工呼吸,有利于对患者的抢救。
中国Biology and New Medicine技术成果
实时监测碳排放量值的智能系统
技术简介: 产品的智慧化信息平台是结合计算分析系统、实时监测数据、数据云储存、数据云传输、AI技术,建立全面智慧化数据库。该产品采用全新矩阵式传感器排列组合,可以实现区域综合在线监测、分析,数据共享,实时查阅,远程发送。
中国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技术成果
钢丝绳与建筑结构拉结可装卸U型吊环施工技术
技术简介: 1.项目背景建筑施工中,常规脚手架因受自身规格、材料强度、架体自重、材料堆放以及其他施工荷载的限制,在搭设一定的高度后常采用脚手架分段钢丝绳拉吊卸荷形式,使每段脚手架的大部分重量通过钢丝绳一端拉结脚手架,另一端与建筑结构进行拉结,因此需要在建筑结构预埋设置拉结钢丝绳的U型吊环,通过U型吊环使钢丝绳的拉力传递给建筑结构承担,起到卸荷作用,使脚手架在施工全过程满足安全使用。但传统预埋式吊环存在无法循环利用,造成材料浪费、安装部位容易引起主体结构质量通病的发生、拆除时劳动强度大,存在危险因素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公司组织技术骨干对结构卸荷吊环的施工技术进行了攻关,研究出高效节能的建筑外脚手架安装结构卸荷施工技术。 2.科学技术内容2.1技术原理与内容本技术属于土木建筑工程施工,本技术成果针对钢丝绳与建筑结构拉结可装卸U型吊环施工技术进行研究,研制了一种可装卸U型吊环,通过吊点位置利用结构箍筋或增加Φ12腰筋使需预埋的PVC管固定在结构内,腰筋和箍筋交汇形成的节点起到准确定位PVC管, PVC管两侧开垂直缝用于钢扎线绑扎后与腰筋与箍筋形成的节点一起绑扎固定,并保证两条PVC管轴心平衡距离保持100mm,保障可装卸U型吊环顺利穿插安装。可装卸U型吊环由U型吊环、前置限位钢筋、后置钢垫板、平垫圈、六角螺母、贯通用PVC管、结构加强筋,七个部件组成。钢丝绳与建筑物结构拉结操作方便,吊环可循环使用,提高了施工工效,形成了相应的施工新技术。省建筑业协会科技鉴定委员会鉴定本工法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3、与当前国内外同类技术主要参数、效益、市场竞争力的比较 3.1进度指标分析通过对所属工程项目的相关吊环安装技术工艺的分析,包括开料、绑扎定位、拆模板、安装吊环、拆除吊环、保养入库等整个流程的施工时长,采用表格形式,形成“可装卸U型吊环施工技术与传统预埋式U型吊环施工技术的工效对比表”表格的分析数据。总体数据对比:采用可装卸U型吊环施工技术的综合工效要高1.37倍。同样的耗费工日,大大增加了施工效率并且极大地提高了施工进度。与同类工程进行分析,通过上表,采用传统预埋式U型吊环,每完成50个吊环安装所需人工费1050元,现采用可装卸U型吊环施工技术,每完成50个吊环安装所需人工费750元。采用传统预埋式U型吊环,单个材料成本为24元,折旧率为100%,每50个吊环材料成本约1200元,现采用可装卸U型吊环,单套材料成本为37元,可重复使用5次及以上,折旧率为20%,每50个吊环材料成本约370元。除此之外,传统式U型吊环拆除过程中,需要用手提圆盘锯切割作业,耗时比较长,切割每50个吊环需耗费电费50元,采用可装卸U型吊环不需用电。通过比较得出采用可装卸U型吊环比传统预埋式U型吊环,每50个可节省人工费用300元,节省材料费用830元,节约电费50元,每50个吊环可节省51.3%的费用。因此,得出采用可装卸U型吊环施工的经济价值比高,综合工效要高1.37倍。 3.2社会效益采用可装卸U型吊环施工技术,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同时具有以下社会效益:(1)可装卸U型吊环可重复多次使用,节约钢材;(2)可装可卸操作简单;(3)维修保养方便简易;(4)降低劳动强度和作业风险;(5)安装进度快;(6)避免多次接驳电缆、电缆随处拖地等用电的安全隐患发生;(7)避免造成光、噪声以及大气等多种污染;(8)避免了传统U型吊环在柱、剪力墙上设置因侧模板钻孔产生的木梢末散落在柱、剪力墙底部不便清除干净,混凝土浇筑后因夹杂木梢末造成砼松散等质量隐患,又因模板钻孔过大所引至在浇筑混凝土产生漏浆质量通病发生以及因吊环环形的阻碍需破坏模板造成的损耗等。(9)可装卸U型吊环组件工厂加工,规模生产,规格标准,质量保证。(10)可装卸U型吊环的施工选用,采用数据比对查表选取,简单、快捷,安全可靠、可操作性强。 3.3效益总结通过可装卸U型吊环的研发其施工技术应用,其优越性:可重复使用节约材料、可装可卸操作简单、维修保养方便简易、降低劳动强度和作业风险、提高施工进度、避免安全隐患和高回报率等,满足“四节一环保”的要求,其应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国New energy and energy conservation技术成果
氧化石墨烯增强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开发和应用
技术简介: "1.实现了氧化石墨烯在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可控分散。 2.从纳微观尺度上对水泥基材料水化产物进行改性。 3.在严苛环境中服役大于100年。"
中国New materials技术成果
暖浴同步运行技术研发及在大功率燃气采暖热水炉上的应用
技术简介: 该项目属于创新型技术领域,已应用在常规式和冷凝式壁挂炉产品上(型号:L1PB40-Y36B2、L1PB46-Y42B2、L1PB53-Y48B2、LL1PBD36-T36B3)。本项目为暖浴同步运行技术在大功率燃气采暖热水炉上的应用及产业化,采用暖浴同步运行技术、步进电机精准控制供暖和卫浴通道分流技术、反馈调节卫浴恒温技术、供暖和卫浴功率智能记忆分配技术,保证了壁挂炉在实现了供暖和卫浴同时运行时,卫浴水水温稳定性,提升用户体验。
中国Advanced Manufacturing and Automation技术成果
含油气盆地不整合结构及其控藏机理研究与应用
技术简介: 成果简介(技术分析和应用前景分析):(1)提出了不整合剖面类型和纵向结构的划分方案,形成了特定的地震、测井识别技术,定量评价了风化粘土层的封盖强度,揭示了不同岩石溶蚀作用的差异性,创建了风化淋滤带结构样式和碳酸盐岩岩溶模式,为地层油气藏勘探奠定了理论基础。(2)提出了不整合结构体的概念,揭示了其控藏作用,建立了定量评价模型;丰富了地层油气藏成藏理论,明确了地层油气藏的内涵与外延;提出了“两线(超覆线和剥蚀线)一体(不整合结构体)”控制了地层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的新观点,对地层油气藏勘探具有重要指导作用。(3)自主研发了成藏机理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层油气藏成藏过程模拟技术,揭示了不整合结构体控藏机理,厘清了油气沿不整合运移的影响因素,明确了地层圈闭成藏的有利部位,为落实地层油气藏勘探目标提供了技术支持。
中国New energy and energy conservation技术成果
室温固化耐高温硅树脂胶黏剂
技术简介: 与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山东东岳有机硅材料有限公司联合研发兼具良好的工艺性环境稳定性与热稳定性的新型硅树脂胶黏剂实现室温固化以及600℃长时耐温。可用于航空航天、高端装备耐高温结构件之间的连接,已在型号应用。长期耐600℃耐高温硅树脂胶黏剂性能;粘接强度(钛合金/隔热层)室温:≥3MPa;600℃≥1MPa;600℃,保温30分钟≥0.5MPa
中国New materials技术成果
岩溶区在役公路隧道水害防治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技术简介: (1)利用“水文地质勘察+水联通试验+地表直流电法+洞内地震映像法+结构状态检测”综合测试技术,提出了岩溶区在役隧道水害成因分析方法。 (2)揭示了岩溶区在役隧道地下水运动规律及隧道结构响应特征,构建了岩溶区隧道水害预测评估方法和风险分级体系。 (3)构建了地表、围岩和洞内一体化的处治技术,研发了可维护排水装置。 项目研究成果获得授权专利3项,发表论文11篇(SCI/EI收录2篇),申请获批编制标准2项;成果已在京珠北高速媲双坳隧道和洋碰隧道、广梧高速高速茶林顶隧道、京珠南高速大宝山隧道和靠椅山隧道、阳阳高速鹅步岭隧道、韶赣高速白山隧道、广乐高速中山顶隧道等十余座隧道水害处治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经专家组评价该成果“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岩溶区在役隧道水害调查及成因分析方法”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技术成果
防垢抗菌PP-R管(瓷芯管)的研究与开发
技术简介: (1)采用复合模具,一步挤出外层和内层,实现在线高效成型;采用镜面抛光技术,减小模具表面的粗糙度,实现管材内表面瓷芯化;(2)引入加工助剂PPA,降低熔体与模具表面的粘附力,提高管内壁的光滑度,减少水垢聚集;(3)采用不同类型的抗氧剂进行复配,再与纳米抗菌母粒和PP共混制备纳米抗菌母粒,添加到管材内层中,实现抗菌剂的高效持久性。
中国New materials技术成果
基于新型下颌运动描记技术的口腔数字化诊疗平台的研发应用
技术简介: 下颌骨是颅颌面唯一可以运动的骨骼,下颌运动规律的获得是口腔正畸、修复、种植等学科主要疾病的诊疗基础。本成果主要运用三维CBCT重建、光学运动捕捉、三维扫描和快速成型三维打印等技术,从而实现下颌运动追踪和可视化虚拟还原,改变了原有技术仪器昂贵、操作复杂、误差大、时间长等难以推广的缺点。业完成样机及配套软件的设计制造,并完善了下颌运动记录、评估和诊断的相应流程,初步完成其在口腔各学科主要疾病中的应用和临床评价体系,已拥有系列专利8项。本成果可望建立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疗器械和产业平台,改进口腔学科大多数疾病的诊疗常规,解决目前口腔咬合病诊疗中的缺陷和技术难题,具有现实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国Biology and New Medicine技术成果

分享到各大社区

  • 中文

    /
  • ENG

    /
  • PYC

    /
WeChat Official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