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
  • ENG

    /
  • PYC

    /

Resource&Service |

Technology Service Cloud Supermarket
Home > Resource&Service > Find Technologies
Country/Region
Industry field
Service type
Search
一拌一封一喷”大豆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模式
技术简介: 病虫草害是限制我国大豆高产及稳定供给的重要因素。为符合轻简化、化学药肥减量增效、节本增收等发展需求,在研发有害生物快速监测、抗性品种精准鉴定、种衣剂与拌种技术、封闭除草技术等关键技术及产品的基础上,与机械化生产技术相结合,集成了该技术模式。2018年以来在黄淮、东北等产区累计示范推广近千万亩,化学农药有效剂量减少 20%以上,苗期病害发生率下降 60%以上,每亩有效株数提高 30%以上。示范区平均增产超过 10%,百亩、千亩示范片亩产连续超过 200公斤。大豆种衣剂“精歌”及于式拌种技术的应用,改变了“白子下地”的传统播种方式,扭转了挽救式、低效益、高剂量施用药肥的保苗困局。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业重点专项推介成果和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十大主推技术。 主要技术特点: 播种过程中使用麦茬免耕覆秸播种机,实现灭茬、种衣剂“拌”种后播种、侧深施肥、“封”闭除草、秸秆覆盖等工序“五位一体”,防治根腐病等种传与土传病害,解决了苗缺苗弱的问题生长期以无人机适时进行药肥“一喷多防”,实现健体控害,解决早衰问题,促进稳产高产。
中国Modern agriculture技术成果
一种增效减量农药组合物在防治麦类赤霉病中的用途
技术简介: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基于井冈霉素和丙硫菌唑的药理学基础研究,发明了集增效、降低赤霉病菌毒素合成、兼治多种麦类作物病害、促进小麦健康生长和增加千粒重等技术于一身的井冈霉素与丙硫菌唑或其他唑类杀菌剂组合物应用技术。解决了我国小麦病害防治技术单一、用工用药成本高、抗药性发生快、产品寿命短、市场竞争力低等问题,提升了我国麦类病害综合防控的科技水平。该技术产品以诸多优良生物学特性于一身,进入市场后将表现极强的竞争力和较长的使用寿命。 主要技术特点: 防治麦类作物赤霉病,兼治麦类白粉病、锈病、叶枯病和纹枯病,显著降低谷物 DON 毒素的污染水平,减少用药量、降低成木、减少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延缓小麦病原真菌抗药性发展;同时还具有延长井冈霉素的持效期、减少用药次数:大幅度降低了化学农药的使用剂量,对环境友好。
中国Modern agriculture技术成果
杀菌剂氰烯菌酯新靶标的发现及其产业化应用
技术简介: 镰刀菌可引起小麦赤霉病、水稻恶苗病等多种作物重大病害。由于国内外缺乏高抗品种及常用杀菌剂的抗性发展,镰刀菌病害成为日益加重的疑难病害,不仅造成产量损失,而且罹病农产品还污染镰刀菌毒素威胁食品安全。项目针对重大社会需求,研究发现肌球蛋白-5(Myosim-5)是杀菌剂极其重要的新靶标,揭示了肌球蛋白抑制剂烯菌酯的选择性及药理学机制,研发了以肌球蛋白抑制剂为核心技术的稻麦镰刀菌病害安全高效防控新技术,构建了技术推广新策略,实现大面积应用,提高了农药创制和镰刀菌病害及毒素控制的科技水平
中国Modern agriculture技术成果
重要作物病原菌抗药性机制及监测与治理关键技术
技术简介: (1)探明了抗药性病原群体发展规律; (2)揭示了β-和β2-微管蛋白基因点突变分别是水稻恶苗病菌、油菜菌核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机制; (3)基于抗药性机制,发明和推广应用了3种抗药性监测技术、4种快速诊断和2种高通量分子检测技术。监测技术简便易行;诊断技术只需4小时即可鉴别抗药性基因型;检测技术可以检测十万分之一的抗药性基因频率,实现了抗药性病害流行的早期预警; (4)发明、产业化和大面积推广应用了一系列抗药性高效治理新技术。其中研制的二硫氰基甲烷,用量不足多菌灵的 1/25,无抗药性风险,累计应用4亿多亩,成为防治恶苗病效果最好的杀菌剂:集成的以减轻病害和药剂选择压力为核心的油菜菌核病抗药性综合治理技术得到大面积应用。
中国Modern agriculture技术成果
小麦赤霉病致病机理与防控关键技术
技术简介: (1)揭示了小麦赤霉病菌在穗部的侵染位点、侵染方式和扩展途径,首次完整地提出了赤霉病菌在小麦穗部的侵染及扩展模式,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 (2)明确了病菌毒素与细胞壁降解酶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 (3)系统揭示了小麦抗赤霉病的细胞学与分子细胞学机制。 (4)依据赤霉病发生及不同类型杀菌剂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进一步通过室内配方筛选和田间试验,先后开发了对赤霉病防治具有增效作用及抑制赤霉病菌毒素合成的多福酮和戊福混配杀菌剂,并为这两种新型杀菌剂及时产业化和大面积推广应用,研究了相应的配套技术。
中国Modern agriculture技术成果
棉花优质高产协同栽培理论与关键技术
技术简介: 长江与黄河流域春播棉主攻健壮个体,调节生育进程在温光高能期形成最适现蕾与成铃强度,构建温光高能群体(适宜LAImax4.5~4.8,优质铃 67%以上):麦(油)后棉主攻高光效群体,加快生育进程以形成现蕾-成铃-吐絮“三集中”紧凑个体和高光效群体(适宜LAImax4.2~4.5,优质铃 75%以上);南疆棉主攻个体与群体并重,调控生育进程使现蕾、成铃高峰分别与温光高能、温光高效期同步,构建温光高能壮个体和高光效优群体(适宜LAImax4.0~4.5,优质铃 80%以上)。以上述指标为主要内容,创建了生育进程与温光水资源供应同步的生育调控技术,优化了基于养分-群体耦合效应的株型调控技术,创新了基于产量与品质协同临界养分指标及施肥量及秸秆还田减肥效应的养分调控技术。集成上述关键技术,建立棉花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
中国Modern agriculture技术成果
高产、早熟棉花新品种“南农 997”
技术简介: 转基因棉花常规品种,2016年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农基安证字(2016)第 175号1,2020 年通过江西省审定(审棉20200001)。 主要技术特点: 生育期 95.3 天,株高 94.2厘米,出苗较好,子叶中等,叶片中等大小,叶色绿,茎秆中等粗壮、茸毛中等,铃卵圆形,花药乳白色。单株结铃 13.3 个,单铃重 4.9 克,霜前花率 98.3%,衣分42.2%,籽指 10.5 克。纤维品质:平均长度 29.6mm,整齐度 84.4%,比强度 31.5cN/tex,马克隆值5.0,伸长率 5.7%,反射率 83.3%,黄度 7.4,纺纱均匀性指数 147.1。枯萎病相对病指 10.3,黄萎病相对病指 24.6。
中国Modern agriculture技术成果
稻茬小麦格栅式精控播种技术
技术简介: 集旋耕、施肥、开沟、播种及覆土功能于一体的,人机界面操作,具有精准作业特征的智能化农业机械,即能在地表有一定量作物秸秆覆盖、未经耕整的地上直接播种,也可以在翻耕整地后的地表正常播种,一次性完成开沟、施肥、播种、及覆土等作业的新型播种机。解决小麦施肥粗放、肥料利用效率低、播种无法精确定量和播种质量差的问题,同时实现施肥播种高效一体化实施。
中国Modern agriculture技术成果
南农 1632
技术简介: 该品种春性,幼苗直立。叶色深,分蘖力中等,株型较紧凑。纺锤型穗,长芒,白壳,红粒,半硬质。抗倒性较好,穗层整齐,后期熟相较好 主要技术特点: 2019-20、2020-21 两年试验区域试验结果,平均亩产量 439.10 公斤,比对照扬麦 20 增产 4.15%,两年增产均达显著。二年汇总 45 试验点次,增产>2%的试验点 31 个。2021-22 年参加生产试验,亩产 484.2 公斤,比对照扬麦 20 增产 5.70%。汇总试验结果,平均亩有效穗 30.71万,穗粒数 38.26粒,千粒重 42.27 克;生育期 197.05 天,较对照扬麦 20 早熟 1.11 天;株高 84.30 厘米。中抗赤霉病慢叶锈病,中感白粉病和纹枯病,高感条锈病。品质分析结果:籽粒容重 786g,粗蛋白(干基)16.39%,湿面筋 35.5%,吸水量 62.1ml/100,稳定时间 7.3min,最大拉升阻力372E.U,拉伸面积 116cm?为中强筋小麦类型。已通过国家级区域试验程序,正在报请国家审定。
中国Modern agriculture技术成果
中国大豆花叶病毒鉴定体系创建、抗性基因挖掘和抗病品种选育
技术简介: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us,SMV)病严重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我国大豆产区普遍发生。一般造成产量损失约 15%,流行年份可达 30%,甚至绝产。培育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防控手段。以往我国缺乏 SMV 统一鉴定体系、不了解各地流行的优势株系,抗病育种方向不明确,抗源、品种以及成果交流困难。优质抗源稀缺、高效分子标记和功能明确的抗病基因缺乏也严重制约抗病育种的成效。 针对抗病育种“卡脖子”问题,本成果从建立全国统- SMV 鉴定体系入手,在 SMV 株系种类和分布、抗性种质筛选、抗病基因定位克隆、抗病机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形成多项 SMV 防治特别是抗病育种的关键技术并应用推广,在控制 SMV 危害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中国Modern agriculture技术成果

分享到各大社区

  • 中文

    /
  • ENG

    /
  • PYC

    /
WeChat Official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