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
  • ENG

    /
  • PYC

    /

Resource&Service |

Technology Service Cloud Supermarket
Home > Resource&Service > Find Technologies
Country/Region
Industry field
Service type
Search
植物化学形态分析系统—作物化学品质育种亲本选配及栽培措施决策辅助系统
技术简介: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食物、保健食材等作物收获器官所含化学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植物提取物因其结构明确、来源天然,应用场景日益丰富。自2009年以来,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中药材科学系植物次生代谢分子育种项目组持续开展以提高新型糖料作物甜叶菊叶内RA、STV、RC、RD、RM、RE、RN和RO等甜菊糖苷类化合物含量为目标的作物品质育种研究,建立了植物化学形态分析系统,实现了对作物特定部位所含化合物的全面表征,为以作物收获器官所含化学品质为关注点的育种亲本选配及栽培管理措施确定提供了技术支撑。 主要技术特点:实现了对目标器官所含化合物信息较为全面采集,建立了作物化学品质育种亲本选配及栽培措施决策辅助系统,已获3项软件著作权授权。LC-MS数据采集匹配输出软件(2019SR1023847)、LC-MS检出数据系统全组分自动匹配输出软件(2019SR1014687)、LC-MS检出数据归类整理及筛选系统
中国Modern agriculture技术成果
一种获取甜叶菊无菌外植体的方法
技术简介: 甜叶菊离体培养技术在甜叶菊产业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其中甜叶菊无菌培养技术体系的建立应用是关键。在利用甜叶菊材料进行组织培养时,现有的技术方案都是以甜叶菊植株作为外植体的直接供体,由于在田间种植中,甜叶菊组织内部会积累赤霉菌等内生菌,外植体消毒难度高、杂菌污染率高,最终导致甜叶菊组织培养成功率低。 主要技术特点:本发明提供一种获取甜叶菊无菌外植体的方法,以甜叶菊植株、枝条、根蔸或根为获取外植体的初始材料,将初始材料进行培养,获取萌蘖、分生幼苗、新生腋芽、枝条或主茎的新生顶端作为组织培养用的无菌外植体,这些外植体经表面消毒后即可接种利用,为基于组织培养技术的甜叶菊材料快繁、种质保存、生物技术操作等提供适宜的无菌外植体材料
中国Modern agriculture技术成果
一种甜叶菊定向杂交制种方法
技术简介: 甜叶菊属于自交不亲和植物,多靠杂交来产生种子。现有的甜叶菊杂交制种方法是将各亲本定植到同一块田间,利用蜜蜂等媒介进行传粉、相互杂交,以制备甜叶菊杂交种子,该方法存在:父本和母本之间存在花期相遇性要求高、杂交结实率低、种子纯度低、收获率低、混杂度高、后期精选难、父本植株浪费大和制种成本高等不足,导致杂交种子纯度低、发芽率低、生产成本高及后期大田种植效率低等不足。 主要技术特点:该方法包括父母本植株的隔离种植、花粉的采集保存、授粉液的配制、液体喷雾或液体滴注授粉和甜叶菊种子的收集。甜叶菊为我国高附加值大田经济作物,亩产值3000-5000元左右,年均种植面积20-30万亩,现在多以扦插苗移栽,亩均种苗成本500-1000元。依本专利进行优质甜叶菊种子制备,可将用种成本降至30-50元每亩,年均市场产值600-1500万元,同时可为我国甜叶菊种植业降低投入额0.9-2.91亿元,促进甜叶菊产业可持续发展。依本发明可实现对甜叶菊制种亲本的保护、提高杂交结实率、保障杂交种子纯度和提高种子收获率。
中国Modern agriculture技术成果
植物营养基质研发与产业化应用
技术简介: 针对我国工农业有机废弃物高存量、低利用率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以及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对基质产品的大量需求,研发有机废弃物基质化利用的快速发酵技术、工艺流程及其配套装置,显著提高发酵效率和质量,解决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开发园艺植物、水稻系列化营养基质产品,研制成套智能化生产装备,构建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生产,解决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建立园艺植物和水稻工厂化育苗(秧)技术体系,构建多元结合的推广模式,促进营养基质的产业化应用。本成果获2016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17年农业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获国家发明专利36件、实用新型14件,发表论文47篇,制定地方标准12个、企业标准11个,培植基质产品品牌6个。
中国Modern agriculture技术成果
切花菊、园林小菊和茶用菊系列新品种
技术简介: 菊花是我国传统名花和世界四大切花之一,经济价值高。当前,我国切花菊花品种主要依赖进口,抗性弱,生产成本高;园林小菊株型圆整度低、耐湿热性差;传统茶用菊品种单一,满足不了人们的多元化需求。该成果育成了“南农”系列切花菊、“金陵”“钟山”系列园林小菊和“苏菊”系列茶用菊新品种,推动了国菊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相关成果获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5周年成果展。 主要技术特点:切花菊新品种突破了观赏性和抗性聚合,在抗蚜虫、耐寒等抗性和花色(绿色、双色)、花型(乒乓型、托桂型)等观赏性状方面综合表现突出;园林小菊新品种可自然分枝成球型,克服了以往需多次摘心和化学调控的缺点,实现了节本增效;“苏菊系列”优质抗逆大花型茶用菊新品种的类黄酮、绿原酸、木犀草苷等功能成分含量较原有主栽品种提高20%以上。
中国Modern agriculture技术成果
菊花优质种苗生产技术
技术简介: 菊花是我国传统名花和世界四大切花之一,兼具观赏、食用、茶用、药用等用途,经济价值高。在菊花生产中,种苗繁育技术滞后,优品率低、一致性差,影响生产品质和效益。该成果建立了成熟的菊花轻基质设施高效扦插育苗技术,为菊花种苗优质高效生产提供重要技术支撑。相关成果获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主要技术特点:采用泥炭、珍珠岩、蛭石、椰糠等组配成疏松育苗基质,以105孔穴盘为育苗容器,插穗采用生根剂处理,插后覆盖保湿膜以催根处理,配合温湿度控制,插穗生根整齐、发根量大,并可实现12-15天生根达到移栽大田的标准,对照传统育苗35-40天的生根时间,育苗周期大幅缩短了23-28天。该技术结合原种脱毒复壮,可实现菊花良种的生产与推广。
中国Modern agriculture技术成果
黄瓜种间杂交的遗传与种质创新
技术简介: 种质资源的发掘利用是突破品种“卡脖子”问题的核心环节。团队以葫芦科蔬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与创新、育种目标性状的基因与基因组分析、作物育种新方法和新品种选育”为主要研究方向,在甜瓜属作物的远缘杂交、单倍体育种等方面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针对栽培黄瓜遗传基础狭窄,优质、抗性等重要资源匮乏的瓶颈问题,陈劲枫教授团队开创了利用近缘野生种酸黄瓜与栽培黄瓜进行种间杂交和渐渗育种的新途径,创制出系列黄瓜优异新种质,创建了一条黄瓜基于种间杂交的遗传与改良,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在黄瓜种间杂交的遗传与种质创新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主要技术特点:将野生种特有的而栽培黄瓜所缺乏的对多种病害的抗性,如抗霜霉病、蔓枯病、根结线虫等,且果实极酸,富含维生素C(Vc含量>210mg/kg鲜重)。自然条件下,酸黄瓜与栽培黄瓜无法杂交获得后代,陈劲枫教授团队利用胚胎拯救和染色体加倍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成功将酸黄瓜与栽培黄瓜杂交获得了国际上迄今唯一成功的黄瓜种间杂种。进一步通过渐渗育种,获得了一系列种间优良新材料新品种。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有16项授权专利,其中一项为美国专利。
中国Modern agriculture技术成果
防治作物土传病害的微生物菌剂宁盾/宁生
技术简介: 宁盾/宁生是由多种生防菌复配而成的新型微生物菌剂,能够高效防治土传病害,对环境友好。前期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已取得微生物肥料登记证,目前在多地作为生态种植技术的核心产品。 主要技术特点:宁盾/宁生可以提高种子发芽率、种苗存活率,提高作物产量50%以上,提升作物品质约10%,同时兼具土壤改良效果。
中国Modern agriculture技术成果
复合微生物菌剂的研发与应用
技术简介: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际科技合作等资助下,分离筛选兼具耐盐、耐冷和抗紫外特性的青藏高原芽胞杆菌菌株。通过与企业合作,以最新的微生态理论为指导,开发芽胞杆菌为活性成分的复合微生物菌剂等系列产品,用于植物促生防病和秸秆降解。微生物制剂播可润系列产品获得科技部新产品证书,作为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示范产品,已在国内及东南亚市场推广应用。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2项,其中,先后有2项专利转让企业,分别获得转让费100万元。牵头制定农业部行业标准《农用微生物菌剂中芽胞杆菌的测定》(NY/T3264-2018)。获得第五届中国创新挑战赛(宁夏)优胜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和大北农科技促进奖各1项。 主要技术特点:复合微生物菌剂对水稻等多种农作物具有显著的提供品种和促生抗病增产效果,增产效果8%以上,防效70%以上。
中国Modern agriculture技术成果
迁飞性害虫监测预警理论与技术
技术简介: 我国大多数重大暴发性害虫都具有远距离迁飞能力,严重威胁着我国粮食安全。准确预测预报是实现迁飞害虫科学防控的关键。本成果围绕“哪些关键环境因子影响昆虫迁飞”这一基础性关键问题,在迁飞性害虫监测预警的理论和技术上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包括:(1)创建了昆虫垂直昆虫高通量数据分析技术,首次测算了空中虫群的数量和生物量,揭示了昆虫迁飞的生态功能;(2)筛选出影响出昆虫迁入量的关键环境因子(虫源地种群大小和迁飞季节的气象条件),创建了基于海平面温度的长江下游褐飞虱迁入量的预测模型,可提前2个月准确难测;(3)率先发布了草地贪夜蛾的迁飞路径和发生区划;(4)连续43年来举办了全国作物病虫害测报技术培训班。以上研究成果提升了我国迁飞性害虫的预测预报水平,指导了全国迁飞性害虫的科学防控,并在Science、PNAS、CurrentBiology等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
中国Modern agriculture技术成果

分享到各大社区

  • 中文

    /
  • ENG

    /
  • PYC

    /
WeChat Official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