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ervice |Technology Service Cloud Supermarket |
|
![]() |
Home > Resource&Service > Find Technologies |
具有显著降血糖功效的亮菌多糖 | ![]() |
|
技术简介: 成果(技术)简介: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约有2.46亿,我国糖尿病患者约有9200万人,糖尿病已成为继高血压之后的世界第2大慢性病。糖尿病主要通过服药治疗和调节生活方式来控制,例如注射胰岛素及服用治疗药物等。但长期用药会导致药物不良反应,严重时还会危及生命。近期课题组研究发现药用真菌亮菌(假蜜环菌Armillariella tabescens (Scop.ex Fr.) Sing)液体发酵液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其中亮菌菌丝体多糖具有显著的降低血糖和血脂作用,尤其是在改善胰岛素抵抗方面非常显著,其相关制备方法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亮菌多糖有望与胰岛素、二甲双胍等临床药物相媲美,成为在生物医药与大健康领域极具开发前景的降糖生物制品。 |
||
中国Biology and New Medicine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国产环氧沥青桥面铺装应用技术 | ![]() |
|
技术简介: 国产环氧沥青是一种适用期可调、高温性能优异、抗疲劳性能优越且环境友好的新型高性能环氧沥青复合材料,其强度、断裂延伸率和耐疲劳等性能达到或超过美国环氧沥青,施工温度最低限为气温10℃,并已在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大桥实施。目前已成功应用于钢桥面铺装、混凝土桥桥面铺装、超薄路面及防水粘结层等。
|
||
中国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激光测量技术在曳引电梯检验中的应用 | ![]() |
|
技术简介: 1.检验检测内容及标准得到完善 完善电梯制动能力验证,在TSG T7001-2009《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中8.10项检验中明确上行制动工况曳引检查定期检验的内容;对耗能型缓冲器性能参数进行量化检测,在电梯安装后投入使用前,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应对耗能型缓冲器工作状况实施验证性监督检验得到完善。制定量化标准,并编写相关的检验项目和评定的标准。
2.提高了检测检测效率 本研究把电梯上行制动工况曳引检查及制动能力定期检测及耗能型缓冲器压缩行程和复位时间的测量检测的技术进行了提炼和细化,并形成可操作性的文件,方便检测人员使用,大大提高检测的效率。
3.提高了检测的有效性,消除事故隐患 技术研究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从电梯制动能力及缓冲器检验发现的问题出发,就制动距离、缓冲器检测原理推导、检验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提高了检测的有效性,进而有效消除事故隐患。 |
||
中国Advanced Manufacturing and Automation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基于入侵性杂草算法的有噪独立分量分析方法 | ![]() |
|
技术简介: 成果简介(技术分析和应用前景分析):本发明属于信号处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入侵性杂草算法的有噪独立分量分析方法,该方法采用入侵性杂草算法估计分离矩阵,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步骤:1对观测信号进行中心化与鲁棒白化处理;2应用入侵性杂草算法寻优得到最佳分离矩阵;3求解含噪分离信号;4采用单路欠定SVD-ICA算法,求无噪分离信号。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入侵性杂草算法对分离矩阵进行寻优,可以得到全局最佳分离矩阵,解决了传统独立分量分析方法在含噪情况下,容易陷入局部极值的问题。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独立分量分析方法相比,该方法可以更精确估计混合矩阵,分离信号与源信号相似度更高。 |
||
中国Modern Oceans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用于肿瘤精准诊治的国家1类放射性药物 | ![]() |
|
技术简介: 分子影像技术是精准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疾病特别是肿瘤的早期诊断、分期、预后评价、个体化治疗以及疗效监测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核医学分子影像率先进入临床,并已得到广泛应用,其最具代表性的工作是美国发明的18F-FDG PET/CT,是多种恶性肿瘤影像诊断与分期的金标准,在21世纪初的10年里深刻地改变了核医学的发展局面。与PET技术相比,另一种核医学分子影像技术SPECT的设备及药物成本更低,临床普及率更高,应用基础更好。但因为缺少类18F-FDG这样有效的显像剂而限制了SPECT影像技术在肿瘤的诊断以及疗效评价方面发挥出作用。王凡教授领导的团队从这一客观实际出发,另辟蹊径,在核医学SPECT影像技术领域寻求突破。在国际上率先研制出用于SPECT显像的特异性肿瘤显像剂99mTc-3PRGD2。
在药物研制过程中,提出了“间隔基团修饰”理论,建立了新型99mTc放射性标记体系并将之成果引入到临床应用,用于肿瘤的核医学SPECT显像,由于它针对的靶点是整合素αvβ3受体,它高表达在许多肿瘤细胞表面以及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因此99mTc-3PRGD2不仅具有特异性,也具有广谱性。解决了通过SPECT/CT影像技术进行多种肿瘤检测的技术瓶颈问题,为其它99mTc药物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目前完成了2000余例病例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了其在多种恶性肿瘤的诊断、分期和疗效评估方面的可行性,颠覆了SPECT/CT无法实现广谱、特异性肿瘤显像这一技术现状和常规认知。 2018年5月,99mTc-3PRGD2获得国家药监局核发的1类新药临床试验批件,该批件指出这是一个“全新机制/靶点”的药物(批件号:2018L02484,见附件5)。这也将是我国核医学六十多年第一个自主创新研制的用于肿瘤显像诊断的第1类放射性药物,目前该新药已进入临床III期研究。
由于这一放射性药物的研制成功,一方面带动了本团队自主创新研制一系列用于SPECT显像的99mTc标记药物;另一方面也带动了相关产业在广东落地和发展,2018年12月,由王凡教授主导的我国第一个核医学分子影像产业链落户佛山市,包括佛山瑞迪奥医药有限公司、广东瑞迪奥科技有限公司、佛山原子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和佛山读图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核医学药物、核医学设备以及人工智能读片系统的开发和产业化。这不仅能为佛山市产业的转换升级贡献力量,也必将为广东省的科技创新、创新驱动发展贡献力量。预计2022年产品进入市场,2023年产值1.5亿,2024年产值3亿,2025年产值达到5亿。另外,与PET/CT相比,SPECT/CT影像技术更易于普及,并且检查费用低,检查费用仅为PET/CT的1/5,具有更好的推广应用前景,能使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解决肿瘤的早诊早治和精准诊治问题,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和战略发展需要。 |
||
中国Biology and New Medicine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完备的海洋地质实验测试技术体系 | ![]() |
|
技术简介: 经过40年的发展,基本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具有鲜明海洋特色的实验测试技术体系,涵盖了海洋地质样品化学成分分析、岩矿鉴定、年轻地质年代学分析、微体古生物鉴定四个专业方向,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测试内容包括:年代学分析,微古鉴定,化学分析,矿物鉴定。 |
||
中国Modern Oceans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视康仪 | ![]() |
|
技术简介: 视康仪已经取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京械注准20182260267,通过650nm红光作用于眼睛,使脉络膜血流增加,巩膜增厚,眼轴会有一定程度的回退,屈光度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对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有着重大的意义。 |
||
中国Biology and New Medicine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基于智能数据挖掘的炼油化工过程关键质量指标软测量技术 | ![]() |
|
技术简介: 成果简介(技术分析和应用前景分析):炼油化工过程中许多关键质量指标多依赖于离线化验分析,难以在线实时测量,制约了先进控制和过程优化的实施。本成果立足于过程数据的智能挖掘分析,采用最先进的机器学习技术,如深度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非线性偏最小二乘等算法,建立可测工艺变量与过程质量变量之间的数学模型,从而建立过程关键质量指标的软仪表。相关算法和技术可以用于炼油化工装置中的汽油干点、柴油凝点、聚丙烯熔融指数在线实时估计,有助于进一步的先进控制方案实施。 |
||
中国Electronic information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微系统MEMS电场传感器研制及应用 | ![]() |
|
技术简介: 课题组研制的MEMS电离式电场传感器,基于场致发射电离及能量转换的电场响应机理;应用脉冲激励技术,以及抑制零漂、消除交叉干扰的智能化算法,提高电场检测的准确性。该技术基于电离式电场传感器理论,为我国新型高性能电力设备的研发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并为电力设备运行状态监测及故障预警提供一种新方法。 |
||
中国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高性能气体分离膜 | ![]() |
|
技术简介: 成果简介(技术分析和应用前景分析):膜分离技术以其高效、节能、无污染或者少污染、易于控制等优点,被认为是替代传统蒸馏技术来分离CO2的一种有效手段。现有的气体分离膜材料普遍受到气体的渗透性和选择性间“trade-off”的限制,新材料的开发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课题组将具有铰链结构的9,9’-双(4-胺基苯基)芴(BAPF)引入到具有独特微孔结构的固有微孔聚合物(PIMs)中,制备了新型的高分子气体膜材料,显著提高了高分子材料对CO2的分离选择性和渗透通量,极大地降低了其分离能耗,市场前景甚为乐观。预计产业化后,CO2分离的能耗能降低30~60%左右,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
中国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中文
/ENG
/P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