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
  • ENG

    /
  • PYC

    /

Resource&Service |

Technology Service Cloud Supermarket
Home > Resource&Service > Find Technologies
Country/Region
Industry field
Service type
Search
氢能高效开发
技术简介: 1.一种用于重整制氢的自激活纳米铜-氧化锌复合催化剂制备及使用方法 2.可再生原料热解气化耦合蒸汽强化重整制氢与燃料电池集成技术
中国New materials技术成果
融合Scrum敏捷开发的标准研制项目管理研究
技术简介: (1)构建融合Scrum敏捷开发的标准研制项目管理模型。对标准研制项目的起草和征求意见阶段进行优化设计,探索融合Scrum的标准研制项目组织架构与团队组成、需求设计、迭代过程管理等方式与实施途径,最后提出标准研制项目引入Scrum敏捷开发模型的管理要点与关键策略,致力于提高标准质量和研制速度,为标准研制项目的管理方法创新和管理水平提升提供价值参考和经验借鉴。 (2)对团体(联盟)标准研制项目引入Scrum敏捷开发模型进行实践分析和实施效果评价。借助敏捷度和比较敏捷度模型度量标准研制项目实施效率,以顾客满意度评价标准质量满足需求情况,验证了Scrum对于标准研制项目管理的进度提升和标准质量提高的重要价值,致力于推动团体(联盟)标准向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发展,并发挥标准对市场需求反应快速的优势。 (3)采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分析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过程数据,得出超期项目过程状态信息、超期时间和过程状态两层级数据间关系与权重、标准制修订类型与过程状态关系信息,为标准研制项目进度管理分析工作提供新思路。 (4)采用帕累托图分析企业产品标准监督检查数据和团体标准质量评估数据,得出标准质量问题集中类型信息,为标准研制项目质量管理分析工作提供新思路。
中国Electronic information技术成果
高强度无取向硅钢
技术简介: 成果简介: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对作为驱动电机和微型电机铁芯材料的无取向硅钢的性能要求更高。作为高效率的驱动电机,需要满足高速旋转并获得高的转矩,同时还需要保证较高的磁感应强度以及较低的高频铁损。因此,实际生产与使用中要求驱动电机较传统无取向电工钢强度高 200MPa 以上,且在提高强度同时还需保证不能损害其优良的磁性能。本团队开发了两种新能源驱动电机用冷轧无取向硅钢,可以实现满足磁性能的同时,还拥有良好的力学性能,节能降耗。(1)0.2mm 规格的含铌硅钢性能如下:磁感强度 B50为 1.67-1.70T,铁损W1.5/50为2.0-5.5W/kg,W1.0/400为18.8-32.12W/kg,下屈服强度ReL为460-510MPa,抗拉强度Rm为560-640MPa,延伸率为16.08%-23.3%。(2)0.35mm规格的含铜硅钢性能如下:磁感强度B50≥1.66T,铁损W1.0/50≤2.5WkW1.0/400≤25W/kg,下屈服强度 ReL≥800MPa,抗拉强度 Rm≥900MPa,延伸率为 15%-30%。 成熟程度及推广应用情况:目前已通过小炉冶炼,锻造、小型热轧和冷轧机制备出 0.2 和 0.35mm 厚钢板,在实验室测试结果,(1)0.2mm 规格的含铌硅钢性能如下:磁感强度 B50 为1.67-1.70T,铁损 W1.5/50为 2.0-5.5W/kg,W1.0/400为 18.8-32.12W/kg,下屈服强度ReL为460-510MPa,抗拉强度Rm为560-640MPa,延伸率为16.08%-23.3% 2)0.35mm规格的含铜硅钢性能如下:磁感强度 B50≥1.66T,铁损 W1.0/50≤2.5W/kg, W1.0/400≤25W/kg,下屈服强度 ReL≥800MPa,抗拉强度 Rm≥900MPa,延伸率为 15%-30%。目前还没有推广应用,技术转移成交价格面谈。 市场分析: 生产高强无取向硅钢的钢铁企业,如宝武钢铁集团、新日本制铁公司;使用高强无取向硅钢的车企,如特斯拉、北汽等。投资估算和经济效益分析:本产品钢生产工艺简单,可广泛应用于不同生产水平的冷轧无取向硅钢生产厂家,工艺通用性较强。本产品钢通过控制织构保持较高的磁感应强度以及较低的高频铁损同时又通过各种强化方式提高强度,提高驱动电机的使用转速,节能降耗,降低成本,可以为相关企业提供更优越的产品,可以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 成果亮点: 1、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研究成果已申请并授权发明专利 2 项; 2、技术先进,本产品钢通过控制织构保持良好的磁性能同时又通过各种强化方式提高无取向硅钢的力学性能使其综合性能达到最佳点,节能降耗。
中国New materials技术成果
第三代高效管壳式换热器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
技术简介: 本项目是2015年广东省应用型科技研发专项资金科技计划重点项目,主要针对当前换热器行业存在的效率低、流阻大、体积大、材耗多等问题,进行第三代高效管壳式换热器关键技术开发,重点解决核心部件开发及制造、系统集成及优化、防污除垢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轻量化设计及工艺开发等关键技术。经项目组研发人员研究开发了滚扎-犁切复合加工技术,掌握了三维翅片强化传热管精密加工工艺和新型鳍片螺旋折流板制造2种新工艺、新方法,创新设计了新型鳍片螺旋折流板结构,解决了换热器柔性化高效装配工艺,促进了换热器产品向轻量化、小体积、更高性能方向发展。 研发人员开发的无屑滚压-犁切复合加工技术加工出具有粗糙形貌特征的“狼牙状”三维外翅片结构(底部到顶部截面由大变小),其传热性能相比第二代螺纹传热管更好,传热系数提高30%以上,而且相比国内外采用的刨削方式(间断加工)生产三代管,滚轧/犁切复合加工技术可以连续加工,加工效率更高,翅片结构不易折断,传热管质量更稳定。企业与合作方华南理工大学共同创新设计了新型鳍片螺旋折流板的突破性结构,建立折流板几何结构特征参数、传热效率的优化数学模型,实现折流板的几何结构与参数优化,提高了换热效率并减少了漏流、污垢的沉积。同时还开发了轻量化换热器压力容器的冲压焊接制造工艺,提高了换热器的耐压性能,减轻了换热器重量,节省了壳体材料,降低了成本,实现了效益最大化。经创新研究成果转化,共开发了6个新产品如“三维肋翅片管壳式换热器”、“双向强化传热高效换热器”等,其中4个新产品“RC(Y)新型三维翅片管热交换器”、“SL旋流型三维翅片管高效换热器”、“SL螺旋扰流式高效换热器” 、“BCYA新型高效换热器”已被认定为“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品经佛山质量计量监督检测中心检测,所检技术指标均达到合同书的要求。
中国Advanced Manufacturing and Automation技术成果
智能化全病程管理技术
技术简介: 智能化全病程管理系统,将诊前、诊中、诊后环节关联在一起,使患者就医参与度加深,也减少了在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医疗资源分散不均的问题。使整个诊程更加顺畅有序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而智能化全病程管理系统中的智能随访系统通过线上交互的方式,能够分解医生交互的压力 可以让医生更有序的管理好自己的每个患者。
中国Electronic information技术成果
利用太阳能生态浮床净化养殖污染水体的应用研究
技术简介: 通过本项目研发的太阳能生态浮床技术,可以从源头上修复污染水体,使其水质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善,同时浮床为水生动、植物群落的生存及繁衍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水生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保障。生态浮床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处理水污染的方法,除了具有成本低、风险小、无二次污染等优势外,还兼具良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等一系列的综合作用。 ①环境效益,浮床能够有效去除养殖污水中的污染物,修复污染水体,改善了区域水体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生态浮床的推广应用有利于缓解当前经济发展和资源与环境的矛盾,减少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负担,为环境污染的治理提供了新方向。 ②经济效益,与传统的污水处理厂、调水引流、底泥疏浚等措施相比,生态浮床具有施工简单、工期短、投资小等优势。首先,浮床植物和载体材料来源广,成本低,无动力消耗,使得成本大大降低,节省了运行费用;其次易于管理,维护费用少。同时利用生态浮床种植经济作物或粮食作物,成熟收获农产品作为商品卖出,经济效益明显。 ③社会效益,浮床配以其栽培的绿色植物在净化水体的同时也装扮了水面,美化了环境,形成了一定的景观,能够改善当地的人居环境。综合来看,太阳能生态浮床技术是兼具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也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技术之一。
中国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技术成果
广东韶关诸广山岩体南部铀多金属矿整装勘查区矿产调查与找矿预测
技术简介: 创见与创新1、基于DGSInfo和MAPGIS软件中钻孔数据库建设,利用Petrel软件完成地质三维模型和矿体三维模型建立,并进一步完成品位模型建立。与Mapgis建立的矿产模型不同,从三维可视度、矿体精细度和储量统计便宜度均有提高。2、根据工作区覆盖的范围,对城口幅、扶溪幅、百顺幅按照建造构造划分原则进行单元划分,以往工作中未采用该方法进行划分。3、采用MRAS软件结合含矿建造、物化遥、放射性综合信息等预测要素来圈定最小预测区,作为预测远景靶区。与Mapgis厘定的最小预测区略有不用,精细程度更高。4、典型矿床研究进一步采用“三位一体”成矿理论进行分析,对东坑矿床、城口矿床、塘湾矿床、棉花坑矿床的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成矿结构面和成矿作用特征标志进行详细剖析,指导同类型铀矿找矿,在该地区矿床理论研究中较为新颖。5、构建诸广山岩体铀矿找矿区域找矿预测地质模型和硅化破碎带型找矿预测模型,并总结构建棉花坑式大脉型、东坑式大脉型、群脉型、“交点”型、蚀变带型、盆地边缘花岗岩外带型6种成因类型铀矿找矿预测模型。6、通过物化探方法应用,探索出一套有效物化探铀矿找矿组合方法,在专利《一种寻找花岗岩地区隐伏铀矿的方法》应用和推广基础上,再次研究总结申请获取专利“一种花岗岩型铀矿深部有利成矿空间识别及定位方法”(专利号:ZL 2016 1 0944212.4)。
中国High-tech services技术成果
面向健康监护的新型智能贴件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技术简介: 智能贴件的提出,能够实现对老年人日常行为的长时间监测,同时能够对老年人的日常跌倒监测进行识别,未老年人提供紧急情况下的及时治疗,有很强的前沿性。同时在行为识别领域,提出多种多源数据融合的高精准行为识别算法,将提取的异构信息在算法输入层进行融合,有效提高其对复杂行为的识别精度。为了研究如何使智能可穿戴设备能够自适应适配不同年龄、身体状况、运动模式的用户信息,我们提出基于情境相似性的分层迁移学习方法。在跌倒检测领域,提出面向跌倒检测的姿态自适应估计方法,通过细致分析跌倒的过程,增加实时感知用户的姿态变化模块,从而大大提高了跌倒检测模型的鲁棒性和模型的用户体验。同时,从系统框架层面,提出了基于云端融合的两阶段增量跌倒检测方法。
中国Electronic information技术成果
基于质控管理标准的病理信息系统
技术简介: 该平台是在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山东省病理质控中心)管理下的省级官方专业业务管理平台,通过标准接口对接全省医疗机构病理科的病理质控信息管理系统,定期自动抓取病人的上述全部病例信息,通过该平台保证了病理辅助诊断系统计算机自主深度学的所需的样本资源、影像资源与数据资源。
中国Electronic information技术成果
高产 DHA 裂殖壶菌培养技术
技术简介: 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为ω-3 型多不饱和脂肪酸,是人体心血管、神经和视觉系统发 挥正常功能所不可缺少的物质,是婴幼儿大脑正常发育的必需物质,被科学家誉为“脑黄 金”。目前市场上 DHA 大部分是传统鱼油提取的,产品含有鱼腥味,随着海洋资源的日益 紧缺,鱼油提取的 DHA 难于满足市场需求,人们开始寻求新的 DHA 资源。裂殖壶菌具有 DHA 油脂含量高、生长繁殖快等优点,被认为是最为理想和具有工业开发价值的 DHA 微生 物资源。与传统的鱼油 DHA 相比裂殖壶菌提炼的 DHA 油脂具有 DHA 含量高、氧化稳定性好、 没有鱼腥味、绿色安全的特点。裂殖壶菌的安全性已得到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 认可,能用于开发医药、食品以及饲料等系列产品。目前,美国 Martek 公司已经实现了 利用海洋真菌生产 DHA 油脂,并应用于婴幼儿配方奶粉。我国利用海洋真菌生产油脂 DHA 含量比较低,符合食品添加的要求(GB26400-2011 规定 DHA 油脂中 DHA 含量≥35%)。本 项目通过对发酵工艺优化大幅提高了油脂中 DHA 含量,综合技术居国际先进水平,具备工 业开发和推广价值。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 DHA 产品大多来自深海鱼油,但由于鱼油中含有难除去的胆固醇成 分及鱼腥味,纯化成本极高,大大限制了 DHA 的应用。利用微生物生产 DHA,具有 DHA 含 量高,无杀虫剂和重金属离子污染等优点,目前国际上已有产品面市,但国内研究相对落 后,距工业化生产还有一定的差距。 本项目选育获得一株高产 DHA 菌株,通过发酵过程控制优化, 50m³规模的发酵生产, 生产生物量达 65g/L 以上,菌体油脂含量 65%以上、油脂中 DHA 比例达 42%以上,为提炼 DHA 成品提供了良好的物质资源。
中国Biology and New Medicine技术成果

分享到各大社区

  • 中文

    /
  • ENG

    /
  • PYC

    /
WeChat Official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