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1.创建了完整地抗病毒技术平台,包括体外(分别针对病毒和宿主)的高通量筛选平台及病毒复制和炎症发展与人类模拟性好的动物模型,阐明了传统中药抗病毒的具体靶点,研究了病毒在宿主分布、复制及炎症反应规律,并揭示板蓝根、帕拉米韦和阿比多尔等延迟用药起效和抗病毒介导炎症的新特点,推动传统抗病毒药“老药新识/新用”。本项目利用建立成功的近似模拟人流感的树鼩H1N1/H9N2流感模型评价了板蓝根活性成分的抗流感作用,采用单剂量灌胃给药的方法,探索直铁线莲宁B对感染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树鼩的保护作用。直铁线莲宁B (200 mg/kg/d)和奥司他韦(60 mg/kg/d)对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树鼩引起的临床症状(发热、鼻咽分泌物增多和活动减少等)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能一定程度抑制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树鼩上呼吸道的复制,但因个体差异较大,日后需扩大实验动物样本量进一步探索。首次将流感经典模型—雪貂模型应用于板蓝根抗流感病毒的药效研究,观察板蓝根Fr.S-03对感染新甲型H1N1(A/California/04/2009)雪貂的发热、活跃度降低和鼻部症状的缓解作用,同时对鼻部排毒以及鼻灌洗蛋白浓度进行定量测定。结果表明,S-03低剂量组(0.5g/kg/d)对病毒感染雪貂的活跃度具有一定提升作用,而高剂量组(2g/kg/d)活跃度比病毒组低。在鼻部症状评分方面,可见与活跃度相似的结果,而板蓝根对雪貂发热尚未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测定鼻腔灌洗的病毒滴度发现,板蓝根对病毒复制无显著抑制作用,同时药物组灌洗液中的蛋白浓度于病毒组亦无明显差异,但在感染后第6天板蓝根低剂量治疗可显著降低鼻灌洗中的细胞数。
2. 从调节固有免疫过度炎症角度系统探讨和揭示了中药提升机体正气抗病毒的科学内涵,突破了板蓝根质基础全貌及具药效的新质控成分(M4/B3)的瓶颈,揭示了南北板蓝根成分和机制“异物同用”内涵,攻克了板蓝根多糖、吲哚类抗病毒和木脂素、甾类调节固有免疫过度应答的抗炎多靶点机制。(1)对板蓝根深入开展了物质基础研究。明确了中药板蓝根的主活性成分群(分离获得55个样品),阐明了主要化学成分的分子结构,发现了活性木脂素M4/B3成分含量0.1%左右,比现有药材质量标准指标成分告依春(0.01%)高一数量级,有潜力成为新的具药效的质控成分,为久而不决的板蓝根药效物质基础和质控水平提升增添了新基础。证实了南北板蓝根两种植物拥有类似的成分和抗病毒药理机制,首次为中医描述板蓝根的“异物同用”理论提供了新依据。(2)证实了板蓝根具抗病毒和抗炎双重药效,阐明了主要有效成分多糖、木脂素在抗流感和吲哚、甾类抗炎(抑制NF-κB活化介导、下调模式识别受体RIG-I和TLR3、抑制干扰素信号通路中STAT1的磷酸化等)的作用机制。进一步利用基因组学技术揭示了活性木脂素B3干预流感感染后的深层次固有免疫调节机制,包括上调抗病毒因子IFNL2/3及抗病毒效应因子Viperin表达等多种提升“正气”效应。板蓝根源甾醇含量高(大大高于微量成分),常被忽略其在感染药理中的价值,意外发现了其抑制RIG-I表达,阻断干扰素合成和干扰素信号转导而抑制免疫应答放大的新药理作用。相似地,阐明了连花清瘟广谱抗病毒(包膜病毒为主)和抑制NF-κB通路参与调节过高细胞因子表达和细胞凋亡的现代药理机制。以上实例研究充分揭示了中药不同成分治疗流感时“攻守兼备”的角色,进一步丰富和突破了中药“扶正祛邪”理论的科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