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ervice |Technology Service Cloud Supermarket |
|
Home > Resource&Service > Find Technologies |
技术转移服务 | ||
技术简介: |
||
中国Electronic information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低熟料率高炉冶炼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 ||
技术简介: (一)开发、建立了韶钢特色的块矿全流程输送管理模式。(二)研究、开发了高效的块矿筛分工艺路线设计。(三)研究、开发了低熟料率炉料结构的高炉操作关键控制技术。(四)创新、发明了高炉配套设备处理技术。(五)高炉低熟料率炉料结构操控技术,在同类型高炉中技术水平领先,与周边同行同类型企业相比,已处于较明显的领先水平。韶钢6号高炉熟料率最低达到70%,正常情况下已维持在75%的水平;全厂高炉熟料比一般在83%左右,在周边排名数一数二。 |
||
中国Advanced Manufacturing and Automation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云浮创新设计中心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资助 | ||
技术简介: 1. 申请专利17项,其中申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授权外观专利13项。2. 完成混凝土制品设计中心和石材制品设计中心2个平台建设;研发设计产品80件,其中大理石台盆系列产品50个,混凝土及树脂吊灯系列产品30个,设计的“海关智能查验平台项目”获得第八届“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賽产业组优秀奖,“《H+1》混凝土家具”和“《雾》香盒”产品获得第九届“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賽(云浮賽区)三等奖和优秀奖。3. 与广东万事泰电器有限公司、云浮市威洋石材有限公司、云浮市集诚石业有限公司等15家公司签订服务合同,以技术研发、产品设计、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等方式服务企业,重点解决企业产品设计能力不足等问题。4. 签订产品设计合同1项,开展成果转化1项,与广东万事特电气有限公司签订奶泡机外观设计合同;5. 孵化创业团队21个,孵化企业4家;6. 开启工业设计系列培训活动,截止目前已举办13场培训活动,培训人员1000多人次。7. 面向云浮特色石材领域打造集产品设计、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人才培养与引进一体的专业化创新创业平台,获得“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认定。 |
||
中国Advanced Manufacturing and Automation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高活性海洋微生物生产系列农用生物制品 | ||
技术简介: 针对影响粮食生产可持练发展的三大问题,本项目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菌株和良好的研发基础,建立高密度发酵与生物转化新技术,利用代谢调控措施规模制备生物活性成分(生物多肽、6-羟基烟酸及聚谷氨酸等);发挥多菌株次级代谢产物高效抑菌杀虫、缓释、持水及平衡土壤酸碱的优势,突破产物高量化技术等产业发展瓶颈获得规模化生产新型广谱防制病虫害的生物制剂、土壤保水剂及肥料缓释剂的工艺及产品替代化学农药用于农业病虫害防治、降低土壤水分流失、提高化肥利用率、改良土壤盐渍化。 |
||
中国Biology and New Medicine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配网综合安全控制系统 | ||
技术简介: 电力系统中配电网人身伤害事故及损失也最大,据统计,80%以上的故障性停电事故是配电网故障引起的。严峻的形式,向整个配网的安全生产和运行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另外,随着配网规模的快速扩大,人员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传统的分散式运行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配电网运行管理需求, 以集控站为中心的集中监控运行管理模式已成为配电运行管理的主流模式。 因此,进一步优化设备闭锁方案,解决好集中监控运行管理模式下的锁具操作管理问题对提升供电能力、确保安全生产、提高人力资源效率、缓解人员紧张的矛盾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配网综合安全控制系统是专门为加强配电网运行管理而研发的一套集锁控、巡视、五防于一体的综合型操作管理系统。该系统的设计理念是通过对智能锁控系统、设备巡视系统、微机型防止电气误操作装置的组成结构进行优化和融合,将其有机地整合于一体,达到采用一套系统对所有与安全生产有关的设备或行为进行统一管理的目的,从而为配电企业加强人员出入管理、设备操作管理、设备维护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安全生产提供一种高效的技术手段。系统采用了先进的计算机、通讯、工业控制等技术设计。与传统的闭锁系统相比具有结构合理、流程完善、品质优良;管理全面;使用灵活、高效;投资小、安装简单、维护方便;安全、稳定、可靠等诸多优点。
就电力行业而言,目前全国35kv以下电压等级配电网设施接近10万座,每套配网综合安全控制系统的售价在100万-200万元左右,有99%的变电站未完善、近期市场空间不少于1000亿,产品升级换代周期一般在5年左右、就是说所有变电站配网综合安全控制系统都完善后,每年还有100个亿升级换代空间。其他行业作为远期市场还要远远大于电力行业。通讯行业,如移动等领域的基站管理业务逐步推进,市场空间非常广阔;石油、石化、航运、铁路、军工等领域的营销已启动,加之国际业务的拓展,市场可开发的前景非常广泛 |
||
中国Advanced Manufacturing and Automation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及其植入器械产业化 | ||
技术简介: 1) 生物全降解药物血管支架(冠心病介入治疗,已进入临床试验,拟于2019年获国家产品批号,实现年产值>6亿元人民币)。2)可降解人工颅骨(颅骨损伤修复骨片定制,动物实验阶段,拟于2016年报药监局产品形式检验,2020年试验产业化。 采用该材料开发的植入器械具:1)完全生物可降解。由其制成的植入器械在植入人体后的2年左右自动降解,最终变成二氧化碳及水被排出体外,对人体无害(生物相容性好)。2)机械强度高。该材料可广泛应用于心血管及骨科植入器械领域。3)组织修复功能。由该材料制成的可降解血管支架能加速损伤血管的内皮化,减低血栓形成的危险。由其制成的可降解颅骨在降解的同时,能诱导自身骨骼的生长,最终实现自身骨组织的修复。 |
||
中国High-tech services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新一代空气冷却器的研发 | ||
技术简介: 该技术具有较强的先进性,与原有空冷系统相比,新型空冷器设备投资减少20%,空冷效率可提高 8%, 减小空冷器散热面积 20%,减小真空系统体积 30%, 降低空冷器运行过程中的厂用电消耗 30%,缓解空冷凝器负荷容易受环境和气候影响等问题,提高机组真空度, 提高系统热利用效率和发电效率。 |
||
中国New energy and energy conservation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协正视觉检测软件 | ||
技术简介: 关键技术及指标1、系统采用NI LabVIEW编程环境开发。登陆系统将用户分成管理员和普通用户,不仅实现了通过对系统使用者进行密码验证来保护检测系统的功能,同时实现了管理员具有管理普通用户登陆信息的功能,可以删除、添加、修改用户。2、视觉检测系统最终实现了对在线磁芯的测量检测,具体的功能有:图像采集、图像处理、尺寸检测、数据存储分析、分拣控制和友好人机交互界面。3、通过运动磁芯的在线定位算法,达到软件系统运行可靠的效果目的。
技术指标: 1、 具备图像实时显示和储存功能;2、 检测精度小于0.05mm;3、 系统稳定性:良好4、 系统最终单个像素分辨率达到0.04mm。知识产权获得情况: 协正视觉检测软件V1.0 专利号:2018S508389该软著在“在线实时视觉检测软件”上起到支撑作用,运用软件著作权视觉定位系统技术采用高倍数成像系统及图像处理技术的视觉定位能够对元件及电路板标记点进行无接触的高精度辨识定位,具有定位时间短效率高的特点,同时可对元件或电路板进行缺陷验证。 |
||
中国Electronic information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藏北可可西里更新世强过铝质流纹岩的成因及地球动力学意义 | ||
技术简介: 本次工作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藏北可可西里更新世强过铝质流纹岩的成因及地球动力学意义》详细研究了靠近青藏高原北部——昆仑山南部布喀大坂-马兰山冰川出露区的含电气石二云母和黑云母流纹岩,其地理位置接近2001年可可西里地震的震中心和破裂面,这些岩石形成于中新世-第四纪(9.0 – 1.5 Ma),地球化学上类似于青藏高原南部的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纯的地壳熔体),如强过铝质成分、高硅和明显负的Eu、Ba和 Sr异常等。这些岩石与全球海洋沉积物和藏北元古代-三叠纪沉积岩有类似的Nd-Sr-Pb-Hf同位素组成。温压计算表明,这些流纹岩由变质沉积岩在0.5–1.2 GPa(相当于地壳16.5–40 m深处)和740–863 ºC条件下经白云母+黑云母脱水熔融形成。该研究不仅揭示在青藏高原北部中下地壳中存在部分熔融层,而且限制地壳熔融从中新世持续到第四纪,从而从岩石学上证实了青藏高原北部中-下地壳深处的地壳薄弱层是地壳熔融的结果。 |
||
中国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泛素特异性蛋白酶 4(USP4)在治疗心肌肥厚中的功能及应用 | ||
技术简介: 本发明确定了 USP4 的表达与心肌肥厚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发生心肌肥厚的模型中,USP4 的表达和正常组相比显著降低;抑制 USP4 表达显著促进了心肌肥厚、纤维化,恶化心功能,促进 USP4 过表达则显著抑制了心肌肥厚、纤维化,保护心功能。因此,USP4 可作为靶基因,用于筛选保护心脏功能、抗心脏纤维化和/或预防、缓解和/或治疗心肌肥厚的药物,用于制备保护心脏功能、抗心肌肥厚和/或预防、缓解和/或治疗心肌肥厚的药物,为心肌肥厚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新途径。 |
||
中国Biology and New Medicine技术成果一起共享 |
中文
/ENG
/PYC